?【摘要】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各環節之間的過渡方式決定了教學的完整性和連貫性。提升過渡的有效性對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在簡述課堂教學過渡時常見問題的基礎上介紹了幾種過渡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過渡;問題;策略
【作者簡介】李雪,南京實驗國際學校小學一部。
一、引言
小學英語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過渡時出現的問題不少:有些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忽視過渡的意義,要么利用課件直接帶領學生進入下一環節,要么隨意地一句“Now, lets …”就拉開下一環節的序幕。有些教師雖然能意識到過渡的作用,卻不善于設計有效的過渡方式。
過渡對于一節課而言就像是串起珍珠的線,珍珠再美,沒有了線也成不了漂亮的項鏈。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應該明確過渡與銜接的重要性,掌握基本過渡與銜接的方法,并能夠根據學生的學情及身心特點,探索教學過渡的藝術,提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基本概念
1.課堂過渡的內涵。事物由一個階段逐漸發展而轉入另一個階段即稱為過渡。課堂教學中的過渡是教師引導學生由一個教學活動轉入另一個教學活動的行為方式。它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使得課堂環環相扣、節奏清晰。
2.課堂過渡的價值。課堂教學過渡技能屬于教學基本功范疇,是教學技能之一,應該引起教師們的重視。提升教師課堂過渡技能對于教師專業發展以及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起著重要作用。
3.課堂過渡的功能。
(1)承上啟下。英語教學通常由多樣的語言活動構成,過渡的首要任務是使得這些語言活動有機地串聯起來,使得課堂教學上下貫通、自然流暢。
(2)引發注意。各個教學活動之間如果沒有恰當的銜接,學生很難適時地轉移注意至下一環節,進而影響學習效果。
(3)激發興趣。興趣是一切學習的起點。教學過渡的目的之一即是通過各種方式把學生這種內在積極性調動起來。
(4)建立情境。完整的情境設計對于英語教學來說至關重要,合理的銜接過渡有利于情境更加完整的呈現。
(5)訓練思維。教師通過多樣的過渡語銜接教學,或提問期待回答,或陳述引發思考,這對于訓練學生聽力和培養英語思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小學英語課堂過渡中的常見問題
【問題1】依賴課件,過渡滯后。有些教師在課堂上過度依賴課件,一張接一張地播放幻燈片,操作課件成了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要行為。直到下一張幻燈片已經呈現給了學生,才想起隨意組織兩句過渡語。這樣的過渡是滯后的,不利于學生銜接情境,投入下一步的學習。
【問題2】自說自話,忽視學生的感受。有的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考慮并設計了過渡語,但在課堂上僅僅平鋪直敘地口頭陳述過渡語,并沒有給學生回應、互動的機會,使得過渡語流于形式。
【問題3】牽強附會,情境不自然。有些教師不能找到合理的銜接點,這些脫離情境而設計的銜接點使得教學生硬死板,不利于學生融會貫通地掌握所學知識。
【問題4】小題大做,過渡冗長。為了引發下一個語言活動,有些教師設計了形式多樣的銜接活動。有生動活潑的卡通動畫,有韻律鮮明的童謠歌曲,但有的教師花費過多時間在過渡環節,使得整節課主次不明,有越俎代庖之效。
【問題5】忽視過渡,教學環節割裂。有些教師完全無視教學過渡,認為英語教學只是由一個接一個的操練活動鏈接而成,只要反復進行機械操練,學生就能熟練掌握語言知識。這使得課堂教學松散、環節割裂,學生只能做到機械記憶,離英語運用能力的達成相距甚遠。
四、課堂過渡技能的應用策略
教師在設計過渡時應該充分考慮教學過渡的幾個功能。常用的教學過渡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本文僅介紹活動式過渡、圖片式過渡、音頻式過渡、問答式過渡和文本閱讀式過渡。
1.活動過渡——激發興趣。基于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教師應當運用多樣、趣味性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歌曲、童謠、游戲、表演等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教師將這些活動運用于過渡環節同樣有畫龍點睛之效。
【案例1】At a snack bar (選自譯林小學英語四上Unit6)
T: Do you remember what Mike and Helen and their father would like?
S: They would like …
T: Lets say a rhyme.
S: Mike, Mike, what would you like? Hamburger, hamburger, Id like a hamburger.
T: Can you say this new rhyme?
……
【案例分析】
本節課為單元第二課時,Rhyme time 是本節課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教師在問答復習第一課時Story time課文大意后,通過一首chant有節奏地再次梳理文意,同時這首韻律詩還有效地銜接到下一環節Rhyme time 的教學,學生饒有興致地誦讀小詩,學習興趣得到激發。
2.圖片過渡——引發注意。教師在過渡環節中運用生動形象的圖片便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順利轉入下一階段的學習。
【案例2】Keep our city clean (選自譯林小學英語六上Unit6)
T:Miss Li and her students are talking about their city. Look at this picture. (此時教師PPT播放一張南京市地圖的圖片。)
T: How is the city?
S: Oh, it is not clean. Its dirty.
T: What makes the city dirty?
S: …
【案例分析】
心理學家赫瑞特拉的實驗表明:人類獲取的信息有83%來自視覺。恰當地運用圖片可以幫助學生將語言知識的音、形、義結合起來,使得語言學習相對來說比較輕松,學生喜歡生動有趣的圖片。
本案例中,在復習完Story time后,教師通過呈現一張南京市卡通地圖銜接教學,有效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這樣一張貼近生活實際的圖片還大大激發了學生開口表達的欲望,學生又多了一次語言輸出的機會。
3.音頻過渡——訓練聽力。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抓住點滴機會向學生提供大量聽的素材。如果教師能適時地播放音頻進行過渡,學生練習聽力的機會就更多了一些,一舉兩得。
【案例3】Summer holiday plans (選自譯林小學英語六下Unit7)
T:Wow! Su Hai and her friends have many good plans for the holiday. Listen! What is the boy saying? (教師此時播放音頻:“Im not going to visit any cities for the holiday. I am going to study and help my parents with housework…”)
T: Guess. What is the boy going to do for the holiday?
S: He is going to…
……
【案例分析】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英語教學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音、語調和一定的語感。胡春洞教授也曾指出:英語語音教學是整體教學發展的起點,也是教學的第一關,并始終影響著以后的學習。本案例中,教師通過播放Tom自述的一段音頻,自然地由Grammar time過渡至Guessing game,學生還通過聽音頻猜測主人公的假期計劃達成了語言知識的輸出。
4.問答過渡——訓練思維。師生問答互動是課堂教學中重要的行為方式。教學過渡時,教師通過提問來引發過渡是常用策略。教師若能在過渡環節巧妙地發問,就可以通過學生的反應了解其學習效果,還有助于激發學生英語思維、穩定注意力、培養表達能力。
【案例4】In the kitchen (選自譯林小學英語五下Unit6)
T:Mike usually eats with a knife and fork. Look at this ladybird. What does he eat with?
S: He eats with his hands.
T: What does he like eating?
S: Grapes.
T: Whose grapes are they?
S: They are Bobbys.
……
【案例分析】
隨著課改的理念推廣,一線教師們都感受到了提問在教學中的實用性和必要性。提問是一種有效的師生交流模式。本案例為Culture time 向Cartoon time的過渡,教師的三個問題層層遞進,學生的回答步步深入故事文本。教師巧妙地發問,帶領學生自然地轉入故事的學習,學生回答問題,鞏固了前一環節飲食文化相關知識,還理清了故事文本的大致脈絡。
5.文本閱讀過渡——建構情境。文本閱讀是重要的語言能力之一,也是語言輸出的一種途徑。文本閱讀式過渡的關鍵是要在整節課的情境背景之下,根據下一個教學活動的需求設計契合情境的文本,使得學生通過閱讀了解下個環節的信息,從而達到延續情境的功能。
【案例5】Holiday fun (選自譯林小學英語六上Unit5 )
T:In story time, the children had a lot of fun for the holiday. Lily and Tom too. Read the passage and find out who takes these nice photos in the holiday.(此處呈現北京部分景點照片以及文本供閱讀:“Lily visited Beijing for the National Day holiday. Tom went to Shanghai. They saw many interesting things .They took many nice photos .”)
S: Lily did. Because she went to Beijing.
……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完第一課時課文后呈現以上文本并提問 “Whose photos are they?”, 引導學生進入下一環節——地名詞匯教學。學生通過文本閱讀確認了照片主人,鍛煉了閱讀理解能力。高年段英語教學中較適合進行這樣的文本閱讀過渡,學生有能力進行閱讀理解,適合學生年齡、身心特點。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單俍.深度解讀文本,培養高階思維能力[J].中小學英語教學研究,2015.
[3]夏春娥.直擊新課程學科教學疑難[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4.
[4]王麗春.小學英語課堂中導入的問題及對策[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