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麗萍
(新疆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創新是一個國家保持持續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源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發展轉型,緩解現實中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是目前中國關注的問題。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一直存在著區域性差異,且差距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究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區域創新能力存在差異,特別是區域研發效率存在差距。2016年,中國創新調查也顯示,中國與美國、日本等國在研發創新方面的差距主要不在研發資源投入的不足,而在于研發效率的欠缺。低效率所帶來的人力資本配置扭曲和資金成本浪費,所以對于我國研發效率進行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同時結合各區域的稟賦異性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是目前階段亟待關注的問題。
國外學者20世紀60年代便開始對研發和創新效率進行相關研究。Horowitz(1962)、Scherer(1965)、Mansfield(1964)等學者以研發經費內部支出與研發人員數等作為指標從微觀角度研究企業創新效率與公司規模的關系等問題。
現有在實證分析中測算效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DEA為代表的非參數法,Farrell(1957)提出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后經Chames等(1978)和Banker等(1984)完善后,在學術界得到廣泛的應用,測算方法較為簡單。
收斂性問題是經濟學的一個重要話題,也是研究經濟規律的一個重要方向。現階段關于區域創新的收斂性研究成果較少,主要集中于以專利產出為代表的創新知識產出成果的研究上。本文在測算各地區研發效率的基礎上,分析研發效率的收斂性,可以為合理配置研發資源縮小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提供參考。
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
鑒于以上分析,本文將采用隨機前沿模型來估計測度中國區域研發效率。基于Battese&Coelli模型的基本形式,和Kumbhakar[11]的研究分析,隨機前沿生產函數形式可以表述為:
lnyit=lnf(xit,t)+vit-uit
Uit=0時TEit=1表示技術是有效率的,該決策單元處于前沿之上;當uit>0時,TEit<1則代表技術無效率。
根據統計口徑的一致性和數據的可獲得性和可取性,本文選取2004-2015年度中國30個省市自治區相關研究變量的面板數據進行研究(西藏除外)。數據來自2005—2016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從單位根檢驗的結果可以看出,五種方法得到的P值均小于0.01,所以拒絕面板單位根的原假設,即2005-2015年我國各地區研發效率存在收斂現象。
考慮到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根據以往研究中的地獄換分,將我國換分為東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11個省市)、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8個省)和西部(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11個省)三大地區進行分析和檢驗。

模型及檢驗東部地區統計量P值中部地區統計量P值西部地區統計量P值LLC檢驗-6.100.000-6.100.000-6.100.000IPS檢驗5.170.0005.170.0005.170.000B t-stat32.1870.00332.1870.00332.1870.003IPS7.910.00297.910.00297.910.0029PP-Fisher60.5120.001460.5120.001460.5120.0014
從以上檢驗結果可以看出,東部地區的研發效率出現了明顯的收斂性,但是中部和西部地區卻未表現出明顯的收斂趨勢。
(1)本文基于SFA效率測算方法,從產出角度對我國2005-2015年期間的區域研發效率進行測度。在此技術上運用面板單位根檢驗對我國整體和三大區域的研發效率進行分析。
(2)面板單位根檢驗的結果顯示,中國的研發效率2005-2015年整體上呈現出收斂性,針對我國區域創新效率出現的收斂態勢,通過科學合理的配置各地區的創新資源,進一步加強政府對于創新的進一步加大區域創新要素內涵式投入,重視發揮資本和人力積累的力量,增強區域優勢發揮,實現創新要素在本地區得以有效利用和轉化,創新成果和經濟結構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