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產經》郭師緒
《電子商務法》的出臺,意味著在一些問題上,賣家們經營行為的“裸奔”要結束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于2018年8月31日通過,將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這部關乎互聯網電商行業格局的法律經歷3次公開征求意見、4次審議后落定。新法一共七章89條,主要對電子商務經營者、電子商務合同的訂立與履行、電子商務爭議解決與電子商務促進和法律責任這五部分做了規定。
《電商法》的影響范圍有多大?2017年的數據表明,中國電子商務市場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直接與間接從業人數達4250萬,每18個就業人員當中,就有1人從事相關行業。
在《電商法》中,中小商家們最關切的問題就是電商是否需要納稅。
關于電商納稅問題,《電子商務法》第十一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履行納稅義務,并依法享受稅收優惠。依照規定不需要辦理市場主體登記的電子商務經營者在首次納稅義務發生后,應當依照稅收征收管理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申請辦理稅務登記,并如實申報納稅。
此外,第二十五條規定,有關主管部門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要求電子商務經營者提供有關電子商務數據信息的,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提供。

第二十八條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應當依照稅收征收管理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向稅務部門報送平臺內經營者的身份信息和與納稅有關的信息,并應當提示依照本法第十條規定不需要辦理市場主體登記的電子商務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十一條第二款的規定辦理稅務登記。
電商是否要繳稅在業界已是討論了多年。資深媒體人周凌峰分析認為,第十一、十二條的意思是,如果你只是偶爾做一點小額交易,不用去工商那兒登記,但不管賣多賣少,產生合法收益之后,都得去稅務那兒登記并申報納稅,也就是說,對于電商從業者,不管經營規模大小,將實施無差別征稅。
專家表示,電商法正式啟動立法近5年,面對電商稅收流失、假貨泛濫等問題,如果執法不快速跟上,對于競爭窗口期極短的電商領域來說,很多企業沒等到公平對待就已經倒閉了。因此,電子商務法的通過令從業者歡欣鼓舞,但“不夠解渴”。其原因在于,在市場準入登記未能足夠覆蓋,電商依法納稅的條款不夠有力。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工商總局頒布《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免除自然人網店工商登記義務。在C2C電商模式發展十年后,電子商務法推翻了這一規定。
這一條款,可能成為電子商務法執行后影響最大的重磅條款之一。淘寶等平臺上的大量自然人網店將需要進行工商登記,有專家認為可能在短期內給工商機關造成登記堵塞。而登記完成后,作為商事主體和經營者,這些網店都將需要依法納稅。這也意味著,以自然人網店名義不納稅的實質電商避稅福利終結。
有數據顯示,與實體店相比,C2C電商2015年少繳稅在436.6億元—614.33億元之間;2016年少繳稅在531.53億元—747.92億元之間;課題組預測,2018年C2C電商少繳稅數額可能會超過1000億元。
京東集團副總裁蔡磊認為,正是由于自然人網店不登記的規定,使得許多大量符合納稅條件、甚至營業額上千萬元的店鋪沒有進入工商和稅務系統的視野,一方面對依法線下實體店不公平,另一方面滋生網店管理亂象。“根本原因就是在事前準入制度上沒有到位,缺乏監管。
也有專家表示,該政策的出臺一方面可能會使得一些潛在賣家的積極性受挫,另一方面,可能會影響整個電子商務的創新、發展或者是蓬勃的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電子商務法中這一條款的表述變了三次,在草案三審稿中加入一個補充條款,即“零星小額交易活動”不需要主體登記。阿拉木斯認為,淘寶上的個人網店大約占到70%左右,這一條款對其影響非常大。“零星小額”表述對于小賣家比較有利,可以包含淘寶的絕大多數小賣家,不用工商登記。
專家認為,諸如“零星小額”等登記的豁免條款并不夠明確,可能造成過于寬泛而無法實現立法初衷的情況。因此,相關監管部門應當迅速出臺具體管理辦法,明確相關定義,任重道遠。
經常網購的消費者會發現一個普遍現象:我其實并不需要電商APP自動推薦我想要的東西。有時候我只是和朋友在微信聊到了某樣東西,當天打開淘寶立馬看見它“躺”在搜索欄里;有時候只是做了份PPT,就會看到微博、瀏覽器、各電商APP都在向我推薦文件里提到的產品。
個人信息泄露,幾乎是當下電商行業通病。對此,《電商法》規定:第十八條 電子商務經營者根據消費者的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搜索結果的,應當同時向該消費者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征的選項,尊重和平等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違反上述規定者,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可以并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并處二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青年報曾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1.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曾遇到過大數據殺熟。現實中,還有很多用戶可能還不知道已被大數據殺熟。
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平臺利用掌握的用戶數據,提供給老客戶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貴的行為。
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多家電商平臺均被曝疑似存在“殺熟”的情況,涵蓋了在線差旅、在線票務、網絡購物、交通出行等多個領域。有平臺表示,價差可能由于日期、支付方式、供應商等的不同而導致;平臺不允許價格歧視,價格不會因人、設備、手機系統不同而不同。也有平臺表示,一般新用戶首次購買會有優惠,這屬于促銷行為,每個行業拉新時都可能會采用。
北京市一法律師事務所周兆成律師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是以大數據為用戶提供差異化服務是沒問題的,但如果商家以侵犯消費者知情權的方法獲利,屬于價格欺詐。
平臺根據大數據來殺熟,背后的技術來源是電商銷售千人千面的技術,平臺利用了老顧客的信任以及忠誠度而對其進行異價處理顯然是明顯的價格欺騙,屬于違法行為。
將于2019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電子商務法》將為網購消費者提供“護身符”。專家表示,《電子商務法》的規定其實是要求商家把選擇權和知情權還給消費者。
專家表示,長期以來,以電商平臺為主的線上和以實體門店為主的線下一直在互相博弈和融合中共同發展。《電商法》在對線上進行約束和管理的同時,也勢必會為線下實體創造更公平而有利的競爭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