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真 雷 艷
青牛鄉通過“四種經濟”的有效推行,大力提升土、林地的增加值,為全鄉群眾過上好日子提供了保障。
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青牛鄉屬亭子口庫區最大的移民鄉鎮之一,大量的土地、林地被淹,可開發利用的資源欠缺。在脫貧攻堅、精準扶貧戰役打響之際,青牛鄉黨委政府“向外使勁、向內挖潛”,利用有限資源,創新四種經濟發展模式,全力推動產業經濟發展,為全鄉群眾過上好日子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文書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蔥郁的松林。沿著曲曲折折的山路攀爬而上進入樹林,只見成群結隊的山雞悠閑愜意地在山間覓食、游走。
“我們這里養殖的跑山雞,全部實行放養,肉質鮮美、綠色環保、供不應求。”青牛鄉文書村村主任鄭平生自豪地介紹道,該村在村道沿線布局養殖大棚及養殖長廊,利用現有資源,大力發展起了林下養跑山雞產業。
鄭平生以前經營了一家送水公司。2015年,他主動回到村里,開始利用屋后松林發展跑山雞產業。村里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鄭平生主動擔任起文書村村主任工作,發揮黨員干部帶頭作用,帶動村民發家致富。現在全村有60戶養雞大戶,2017年平均每戶增收6000元。
“林下養雞這種模式既經濟又環保,還能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我們現在完全不愁銷路,基本上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個人想要買雞的話還必須提前預約。”鄭平生如是說。


青牛鄉立足優良的生態環境和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大力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引導場鎮和湖邊居民發展建設旅游專業示范村、興辦農家樂,利用鄉村自然和人文景觀、農耕文化、農家生活、民俗民風等旅游資源,積極打造集觀光、生態、休閑垂釣為一體的農業生態園區,形成了以蓮池村、文書村、蘇山村等為代表的一批特色旅游專業示范村,探索出了一條山區變景區的旅游脫貧之路。
青牛鄉白牛村三組的王作詢之前一直在外地做餐飲生意,2017年他毅然決定回到家鄉發展鄉村旅游,如今經營著800平方米、可供30多人住宿的漁家樂。


目前該鄉已經建成漁家樂45家、床位140多個。新建賓館2家床位60張,新建魚莊2家,培育集鎮商戶45家,其中三星級鄉村酒店1家,進一步拓寬了群眾的增收渠道,實現了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雙贏。
蘇山村根據地理條件優勢發展河邊垂釣產業,開設漁家樂,發展水產養殖120畝;村中種植藤椒400畝,同時發展其他種植業;山頂打造移民聚集點及蘇山寺景區。注重庭院微田園建設,統一規范使用柵欄,結合“雙創”活動的開展,努力讓村民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治理房前屋后臟亂差,該村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組建專合社,全力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培育家庭農場,發展專業養殖大戶。組建青牛峽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社員涵蓋漁家樂、種養殖、餐飲、漁具等經營業主。專合社統一制定服務和收費標準、安全管理規范等,聯動銷售土雞、肉羊等農副產品。農旅結合,產業配套,推動立體全域鄉村旅游發展。持續發展生態肉羊、土雞養殖業,新發展李子、柑橘、桃子等小水果近千畝,在建魚藕觀光體驗園區近100畝。
“過去,我們這里的經濟主要依靠現有資源,發展方式粗放落后,各個村發展很不均衡。”青牛鄉鄉長張德剛說,如今,全鄉群眾養起了綠色生態魚,昔日窮村變富村。
青牛鄉雖然生態資源好,但農業發展非常滯后,村民收入低。2015年開始,青牛鄉將全鄉6個村中低產田興修成了近千畝魚塘。
能不能讓這些魚塘發揮更大的效益,讓村民致富?鄉干部動起了腦筋。2015年,該鄉利用良好的水源條件和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綠色生態魚養殖產業。鄉干部挨家挨戶給大家算賬,發動一部分人改建并承包了幾個魚塘養殖鯽魚、花鰱、白鰱、草魚等“四大家魚”。沒出幾個月,養殖戶就見到了收益。
其他村民也都躍躍欲試,養殖積極性高漲起來。文書村村民賈松朝2015年承包了8個魚塘,總面積近100畝。一年下來,純利潤就有10多萬元。
“綠色養殖一是要求水質好,二是不投喂飼料,只喂玉米和草,這樣既保證了肉質細嫩,也不會讓水受到污染。這些魚大都銷往重慶、成都、德陽等地。”張德剛介紹說,從2015年至今,全鄉6個村先后將1000畝中低產田改造為魚塘,大大小小共100多個魚塘都承包給了村民。生態魚養殖帶給全鄉群眾的收益已有數百萬元。
青牛鄉的發展變化已勃然興起,全鄉干部群眾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產業發展為支撐,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克難攻堅、勇爭一流,努力推動該鄉社會經濟的全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