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軍
[摘要]《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條例》明確規定:“黨校是黨委的重要部門,是培訓和輪訓黨員領導干部的主渠道。”①加強干部教育培訓、提高干部素質和能力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習近平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黨校事業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校是我們黨教育培訓黨員領導干部的主渠道。”②作為縣級黨校如何做好黨員干部培訓工作,提高培訓質量,是當務之急,也是安身立命之本。
[關鍵詞]縣級黨校;干部培訓;問題;對策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當前縣級黨校干部培訓的實際情況,為更好地培訓基層干部打下良好基礎,我們深入到項城、鹿邑、太康、西華四個培訓辦班情況較好的兄弟縣(市)委黨校考察學習其成功經驗,了解其辦班的實際效果。到新鄉輝縣先進群體精神教育基地、紅旗渠干部學院、愚公移山干部學院及曲阜市委黨校(濟寧政德干部學院)等培訓全國各地黨員干部的學院或基地考察學習。從培訓理念、培訓內容、班次設置以及培訓實效等方面予以整體了解。
一、調研情況
(一)市內四個縣(市)委黨校培訓的成功經驗及效果
根據四個兄弟縣(市)委黨校的辦班情況及特點,大體可以分為兩類:
1、項城市委黨校和西華縣委黨校。這兩所黨校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培訓班次多,培訓數量大。其中,西華縣委黨校每年各班次培訓人數達3000人次以上,項城市委黨校也在1000余人次。除了科級干部主體班次以外,還有村支部書記和村主任培訓班,各種職能班、短訓班以及送黨課到基層活動等。培訓班次多,培訓數量大的特點,一方面有助于增強黨員干部的黨性意識和黨性觀念,提高其政治素養和理論水平,使其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央及省、市、縣委的決策部署,激發其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實效性。另一方面,則有助于鍛煉黨校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黨校教師的業務素質,切實發揮縣級黨校在干部培訓中的作用,促進縣級黨校事業長期健康發展。
2、鹿邑縣委黨校和太康縣委黨校。這兩所黨校的突出特點就是實行課堂教育和外出實地(“三學院三基地”)考察學習相結合,其中培訓“走出去”效果尤為顯著。一方面,外出實地考察學習是貫徹落實《中共河南省委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校工作的實施意見》(豫發〔2016〕10號),運用體驗式教學和現場教學的要求。另一方面,把課堂上的理論教育與“走出去”相結合,以模范人物或先進群體為榜樣,更能給學員以心靈的震撼,讓其認識到自己的差距與不足,激發其干事創業的激情,取得培訓的實際效果。
四個縣(市)委黨校在辦班培訓過程中,都嚴格培訓管理,以確保培訓質量。學員在校學習期間,實行嚴格考核,學員的考勤情況、在校表現、學習成績、外出學習情況(有外出學習的)等要記入個人檔案,作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據。
(二)市外干部學院或培訓基地的辦學情況
1、愚公移山干部學院:是中共河南省委組織部確定的干部黨性教育“三學院三基地”之一。其培訓主題圍繞“理想信念和群眾路線”展開。課程設置以3—5天短期培訓班為主。特色課程包括課堂教學、現場教學、訪談教學、激情教學、研討教學、體驗教學、音像教學等。適合小班辦學,培訓對象適合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以及縣直委、局主要負責人等科級及以上干部。愚公移山干部學院有愚公渠、小浪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教學點共20余處,學員既能在教室學習理論知識,又可到現場教學基地親身感受,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紅旗渠干部學院:是中共河南省委組織部確定的干部黨性教育“三學院三基地”之一。秉承“傳承紅旗渠精神,增強黨性修養”的辦學宗旨。課程設置以3天、5天、7天、10天短期培訓班為主。課程包括專題講座、現場教學、主題教學、激情教學、體驗教學、互動教學、音像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等。培訓對象適合科級及以上職務干部。
紅旗渠干部學院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和紅旗渠為依托,突出體驗式教學特色,采用課堂教學、現場體驗、觀摩考察等多種教學模式,使學員感悟紅旗渠精神的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增強其干事創業的擔當精神。
3、新鄉先進群體教育基地:采取課堂教學與實地教學相結合,突出實地教學,注重強化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發揮黨員先進人物的引領和示范作用。課程設置以3—5天短期培訓班為主。課程內容包括專題教育、現場教學、音像教學等。適合小班辦學,培訓對象適合村黨支部書記。新鄉先進群體教育基地以當代心系百姓、無私奉獻的村支部書記為典型,依托其為民服務的感人事跡,采用課堂教學、現場體驗、觀摩考察等多種教學模式,使學員能夠認識到自身的差距與不足,把先進群體精神化作自己今后工作中的動力,切實做到為人民服務。
4、濟寧政德干部學院:以儒家文化為依托,采取專題教學與現場教學相結合,更加注重現場教學,選取中庸、仁愛、孝悌、廉政、規矩之道、儒家忠義思想等作為現場教學點的講述內容。課程設置以3—7天短期培訓為主。適合小班辦學,培訓對象適合科級及以上干部。這種在孔孟之鄉、禮儀之邦深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課堂教學、現場教學、禮樂教學相結合的政德教育模式,不僅有助于提高干部自身的道德修養和為政能力,而且對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二、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調研實際證明,當前縣級黨校在干部培訓方面面臨一些問題,要采取切實辦法予以解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黨校應有的作用。
(一)干部培訓經費保障的問題
按照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有關黨校工作的文件都多次強調要把培訓經費列入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單獨列支,足額下撥。但眾所周知,到了縣一級,真正列入政府財政預算,足額下撥的還沒有完全實現,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這不僅影響了黨校辦學的積極性也影響了學員所在單位參訓的積極性。黨校辦學經費的不足,辦學捉襟見肘,致使有些教學活動難以開展,即使開展也大打折扣。與此同時,經費不足還使黨校工作陷入惡性循環的境地,即無錢開展工作使得無事可做,又造成了“無為而無位”。這就導致基層黨校“領導不關心,工作沒事做,講話沒人聽,處境邊緣化”的惡劣境況。
(二)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
《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條例》中指出:“中國共產黨黨校是在黨委直接領導下培養黨員領導干部和理論干部的學校,是黨委的重要部門,是培訓輪訓黨員領導干部的主渠道,是黨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③然而,當前縣級黨校培訓任務主要是承擔組織部門下達的組織調訓任務,調訓的規模和數量,都受到了限制、約束,具體到培訓對象、培訓內容、培訓方式方法,作為縣級黨校往往沒有決定權,更沒有主動權,即使有,也僅是建議的權利。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干部培訓管理難的問題,有些學員在培訓過程中隨意性強,不遵守培訓紀律,而黨校卻極難實行應有的處罰措施。
(三)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的問題
黨校作為黨委的重要部門,本應該是人才濟濟、人才輩出的地方。但現實情況是,縣級黨校人才與外部交流很少,甚至被一些人喻為死水一潭,外部人員流動不進來,內部人員也流動不出去,新鮮血液無法補充,積極性無法調動。縣級黨校一方面在人才流動方面存在局限性,進步空間小,因而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較小,導致教師隊伍青黃不接,整體素質和能力偏低,嚴重影響干部培訓質量。
三、縣級做好干部培訓的對策探究
1、縣級黨校經費要納入財政預算,盡量爭取實現足額下撥,著力解決制約黨校發展的資金短缺問題。
2、針對人才隊伍建設的問題,根據編制數額,公開招聘大學生或研究生充實教師隊伍,以提高教學、科研水平。與此同時,提高包括一線教師在內的優秀人才的待遇,形成黨校的優秀人才“留得住,能上升”的體制機制。
3、黨員干部培訓是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方面,是提高干部素質、開發人才資源的重要途徑,也是黨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鑒于此,特提出以下培訓規劃和思路,力求取得實效。
一是擴大培訓對象的范圍。縣直機關及基層黨員干部亟需加強黨性教育和黨在新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更好地適應新形勢、新任務,以使黨員干部能夠深入了解和更好把握縣委的決策部署,提高其政治素養和理論水平,在自身崗位上的工作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是要舉辦針對不同對象不同內容的培訓班,做到“因材施教”。根據黨員干部自身職務和分管領域的不同,實行分類培訓,增強培訓的針對性,滿足不同類型黨員干部的實際需求。
三是嚴格控制班級規模,實行小班教學。主體班次每期40人,村支部書記培訓每期不超過50人。《2010—2020干部教育培訓改革綱要》④明確指出“要推廣小班教學”。小班教學,一方面使教學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充分發揮學員的主體性,為學員提供更好的服務,切實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對學員實行嚴格的管理和考核,對其培訓情況進行科學的評價,以達到培訓效果。
四是為了保證培訓質量,組織部、人社局和黨校要聯合發文。由組織部、人社局擬定培訓對象名單,黨校可提出建議。最終確定培訓對象后,在黨校統一報名、培訓。
五是合理設置培訓內容。堅持課堂教學與異地體驗式教學相結合,根據培訓對象的不同,可有針對性的選擇干部學院或培訓基地。按照異地體驗式教學和現場教學的要求,組織學員“走出去”。引導學員帶著問題參訓,聯系實際研討,提升黨員干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是加強學員管理。對到黨校學習培訓的黨員干部,無論職務身份,都要嚴格要求,從嚴管理,提高學習的嚴肅性、規矩性。培訓期間學員考勤情況、在校表現、學習成績、外出表現等,都要記入個人檔案。組織人事部門要把黨員干部在黨校的考核情況作為干部任職、晉升的依據之一。
在新的形勢下,縣級黨校要緊緊把握黨校的功能定位,按照全國黨校工作會議精神,更大限度地爭取各方面支持,進一步轉變培訓理念,優化培訓內容,強化培訓隊伍,改進培訓方式,提高培訓質量,以取得培訓實效,為基層黨員干部干事創業提供智力支持,發揮“加速器”作用。
[注釋]
①③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條例.2008年10月29日新華社受權發布.
②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求是,2016(9).
④2010—2020干部教育培訓改革綱要.2010年8月1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