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因果關系問題是被害人過錯認定中的核心問題。在被害人過錯認定中,相當因果關系理論克服了條件說的過于寬泛,原因說的評價標準單一,客觀歸責理論中歸責標準過于具體的缺陷從而為被害人過錯的認定及歸責問題提供了一種適當的因果關系理論。無論是從司法實踐還是相當性因果關系理論上來看,都不應當將被害人過錯行為類型僅限于違法行為。
關鍵詞 被害人過錯 相當因果關系 類型
作者簡介:唐國育,河南卉林律師事務所,四級律師,研究方向:刑法。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105
一、作為被害人過錯問題核心的因果關系問題
自20世紀40年代德國學者漢斯·馮·享蒂始,犯罪被害人學開始受到關注,犯罪學的研究也從關注傳統的以犯罪人為中心的一元模式轉向關注犯罪人與被害人之間的互動的二元模式。在我國,被害人過錯廣泛存在于故意傷害、故意殺人、詐騙、交通肇事等案件中。“被害人過錯是審判中相當普遍又極其重要的酌定量刑情節。” 在許多案件中,被害人的過錯都是律師進行辯護時所需要提及的減輕被告人量刑的情節。然而,陳興良教授指出:在故意殺人案件中“被害人過錯的認定直接關系到被告人的生死,但在司法實踐中對因有困難而未能查清進而對被告人作出不利判決是十分普遍的。” 同時回顧近年來涉及被害人過錯行為的熱點案件:如于歡案之中,一審法官并未對被害人侮辱于歡母親的過錯行為予以適當的認定,從而引發了社會輿論的不滿。在我們這個以孝道著稱的倫理社會之中,侮辱母親的情節是否應當認定為刑法意義上的被害人的過錯行為是本案被關注的焦點;在李萬春一案中,一審法院對由于被害人長期的刁難,使得李萬春的基本利益得不到保障的過錯行為未給予充分的關注,同樣也引發了民眾的不滿。類似的在賈敬龍一案之中,村長的刁難行為是否能被認定為刑法意義上的被害人過錯行為關系到賈敬龍的生死;在有著“河南于歡案”之稱的郭涼意案中,一審法院并未充分重視被害人的圍攻行為在整個刑事案件之中的作用,從而造成了判決的不公。我們可以看到在實踐中作為酌定量刑情節的被害人過錯問題的認定不但關系到被告人能否得到公正合理的判決,也會影響到民眾對于司法判決的公正性的認同感。
因而被害人過錯認定問題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而被害人過錯認定中的核心問題就是因果關系問題。一方面,被害人的過錯行為與犯罪事件的發生、發展之間是否有因果聯系,關系到刑法意義上被害人過錯行為成立與否,另一方面如臺灣地區學者邱聰智指出的:“在法律規范原理上使遭受損害之權益,與促使損害發生之原因者結合,將損害因而轉嫁由原因承擔者承擔之法律價值判斷因素,即為歸責意義之核心。” 從目前理論界關于被害人過錯中兩種主要的歸責理論即責任分擔說和譴責性降低說來看,因果關系問題是這兩種歸責理論的前提性問題。因而作為歸責問題核心的因果關系問題的認定關系被害人過錯的責任承擔問題。總之,無論是被害人過錯的構成問題還是被害人過錯的責任承擔問題,都需要在厘清因果關系問題“即被害人的過錯行為在何種意義上能成為刑法意義上的對犯罪行為或者犯罪結果加功的原因”的基礎上展開。
二、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的梳理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理論復雜且充滿著爭論。本文立足被害人過錯這一特定問題,來辨析相關理論,以求找出可以適用于被害人過錯這一特定情節的因果關系理論。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理論主要有四種學說。
第一,條件說,它是由德國刑法學者布里在其1873年著作《論因果關系及其責任》一書中提出的。關于條件說可以表述為若無前者就無后者,則前者與后者之間便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在這一理論下,殺人犯的母親生出兒子的行為,鐵匠制出殺人者用于殺人的斧頭的行為都應該被認定為原因行為。這一認定顯然是過于寬泛和荒謬的。
第二,原因說。原因說是針對條件說過于寬泛的弊端而提出的。其主張在條件說的基礎上,設定一定的標準,將滿足這一標準的條件視為原因。原因說試圖通過限縮條件的范圍而克服條件說的不足。但“想從指向某犯罪結果的眾多條件中,選出特別有價值的一個條件作為原因是極為困難和不現實的,而且易導致因果關系認定的隨意性,該說內部的各種不同的學說就說明了問題。” 同時,“結果的發生,并非總是依賴于一個單純的條件,在少數情況下,應當承認復數條件競合為共同原因。”
第三,基于條件說與原因說的弊端,學界提出了相當因果關系說。相當因果關系說“認為,當行為與結果被認為有因果關系時,進一步把人類的全部經驗知識作為基準。對于何種原因的行為引起某種結果的事實,一般認為只要他們之間有相當性時,則認為它是刑法中重要的因果關系。” 相當性的認定又有三種理論:其一,主觀說,主張以行為人行為時的認識能力為標準來判斷因果關系的有無;其二,客觀說,主張以一般人的預見能力為標準來判斷因果關系的有無;其三,折中說,主張以一般人的預見能力為準,但若行為人有超出或低于一般人預見能力的特殊情況,以行為人預見能力為主。折中說為現在的通說。對于被害人過錯的認定,這一理論既避免了條件說的過于寬泛,又能解決被害人過錯行為不是唯一和主要的引發結果的行為時無法評價的問題,從而為被害人過錯認定問題提供了一種可行的因果關系理論。
總之,在解決被害人過錯認定這一特定情節的因果關系問題上,相當因果關系理論克服了條件說的過于寬泛,原因說的評價標準單一的缺陷。因而,本文認為相當因果關系理論在被害人過錯的認定中更具指導意義。
三、被害人過錯是否僅限于違法行為——以相當因果關系為分析工具
在我們確立了相當因果關系理論的指導意義后,再來看被害人過錯類型問題這一具有爭議的問題。本文希望利用相當因果關系理論,對這一問題表述筆者的看法。
在被害人過錯的分類理論中,有這樣一種觀點,即認為刑法意義上被害人的過錯行為僅限于違法行為,違反倫理道德等的行為不能成為刑法意義上的被害人過錯行為。這種觀點實質上是受刑法教義學思潮以及客觀歸責理論的影響,將被害人過錯行為納入法律所不容許的風險行為中去,以便司法機關對被害人過錯行為進行認定。
本文認為,將被害人的過錯行為僅限于違法性行為,將違反倫理道德等的行為排除于外的觀點是不妥的。我們不應簡單的先以是否違法為標準,將被害人違反倫理道德等的行為排除于刑法意義上的被害人過錯行為之外。理由如下:
從我們的司法實踐來看:在于歡案之中,之所以民眾對于于歡案的一審判決不予認同,實質并不在于被害人的辱母行為是否違法,而在于被害人的辱母行為已經觸及了民眾的倫理道德的底線。雖然現今法律并未如古代那樣將侵害長輩親屬的行為作為當然的過錯,但在我們這個以倫理立國立身的重視孝道的國度,被害人的辱母行為應屬當然的被害人過錯。這樣才符合樸素的民眾情感以及社會正義理念。此案的二審判決正是對此行為予以考慮,才使得本案得到了良好的解決。又如王清新、袁小剛在《論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過錯》一文中就舉出一個案例:“丈夫因無法忍受自己的妻子與自己的姐夫長期通奸變將二人殺死。該案法院判了死緩,除了被害人家屬強烈要求死刑外,社會反映非常好。”此案二審法院曾與當地11名人大代表組織座談會,最終有9人認為死緩適當,理由是被害人存在違反倫理道德的重大過錯。通過具體的司法實踐我們可以看出,顯然司法不是在獨立的法律王國內的自說自話,其必須與社會的經驗法則、正義觀念以及民眾的情感取向相一致,否則遠離人間煙火的司法可能會面臨著因背離樸素的民眾正義感而喪失公信力和權威性的局面。因而,從司法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出作為酌定量刑情節的被害人過錯行為并非一定要拘泥于違法行為這一范疇內。只要法官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依據常識、常理、常情認為被害人的過錯行為和引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之間有相當性,那么就應該認定被害人的過錯行為以減輕被告人的刑事責任。
從理論上來看,將倫理道德問題排除于被害人過錯類型之外的觀點受到了主流的法教義學的影響,希望以法律為分割線,直接界定出明確的被害人過錯類型范圍。這一理論的確有著一定的優點:類型的清晰化也就意味著無論作為行為指引,還是法官審判以及辯護人的辯護的依據都將有一個明確且正當的標準和理由。而從“相當性”出發來作出被害人過錯的類型界定,存在著一定的模糊性。這也是對相當因果關系理論進行批判的一個主要方面。如指責相當因果關系“執著于空洞、經驗性的感性標準,缺乏具體的、規范性的價值標準……相當性的判斷過于隨意,整個論證過程就是一個循環論證。” 但是我們應當認識到,首先,“相當性”并不意味著任意和武斷。相當性也并不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標準,從我們的司法實踐中可以看出,在相當性即常識、常理、常情的認定上,是存在著一種可以達到社會公約的標準的。其次,相當性因果關系適用標準模糊“并不意味著不嚴謹,適用標準具體也不意味著科學,法律是社會規范學科,規范的形成本身是社會大眾的合意,往往表現為模糊而不是科學或精確。”我們應當區分哲學上的因果關系和規范上的因果關系的不同。規范意義上的因果關系無可避免的需要一種人的主觀上的評價,以使得事實上的因果關系轉換為一種司法認定中的因果關系。因而相當因果關系以一種符合大眾的一般性的價值判斷為標準,其模糊性是可控的也是可接受的。
總之,無論從司法實踐經驗上,還是從因果關系理論上,都不應當將被害人的過錯行為僅限于違法行為,而是應當根據常識、常理、常情來評判被害人的過錯行為與犯罪行為的產生、發展以及犯罪結果之間是否具有相當性,從而對被害人的過錯行為予以合理的刑法意義上的評價。
注釋:
王清新、袁小剛.論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過錯.中國刑事法雜志.2008(3).31-37.
陳興良.被害人有過錯的故意殺人罪的死刑裁量研究.當代法學.2004(3).123.
邱聰智.龐德民事歸責理論之評價.臺大法學論叢.1982(11).
張軍、馮宇悅.相當因果關系理論及其對我國刑法理論的意義.黑龍江政法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05(1).37.
梅象華.刑法上相當因果關系之經驗解讀.河北法學.2011(3).132-135.
郭偉.大陸法系刑法因果關系論的巡歷.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06(2).31-32.
李冠煜.我國刑法因果關系論宜采取修正的相當因果關系說.政治與法律.201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