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蓓,邱旭升,施鴻飛,仲小霞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骨創傷科,江蘇南京,210008)
骨缺損指的是機體骨結構完整性受破壞的一種疾病,嚴重創傷、腫瘤以及感染等為此類疾病的主要致病原因。目前,臨床對大范圍骨缺損的重建主要可采用帶血管的腓骨移植技術、先短縮肢體再牽張成骨的技術治療以及骨搬運技術,但上述技術手段對術者要求極高,且手術風險大[1]。MASQUELET等[2]認為,誘導膜技術是治療長管狀骨節段性缺損的一種新方式,其操作難度相對較小,手術時間短,患者耐受性好,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患者骨愈合時間少、負重時間早,特別是對于大范圍骨缺損、骨缺損伴嚴重感染的患者具有較好優勢[3]。 APARD 等[4]結果顯示,該治療方式會造成深部感染等癥狀的發生,且患者通常需要接受二期手術,這對患者圍術期護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共收治80例行誘導膜技術治療的感染性骨缺損患者,現將護理經驗總結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82處)行誘導膜技術治療的感染性骨缺損患者,其中男62例,女18例,年齡 21~69歲,平均(36.8±2.4)歲。所有患者均為創傷后出現的感染性骨損傷,其中骨缺損位于脛腓骨55例(57處),股骨 16例(16處)、跟骨 5例(5處)、尺橈骨 3例(3處)、鎖骨1例(1處)。發病至實施誘導膜技術治療時間為 0.5~37 個月,平均(6.3±1.0)個月。 79例經過影像學、實驗室檢查等確診為感染性骨缺損,1例患者在術中證實。
①誘導膜形成期 (一期手術)。徹底清除壞死的骨組織、周圍軟組織,并取深部組織作為細菌培養。經徹底清創后,所有患者均采用石膏外固定、支架固定。骨缺損處植入含抗生素骨水泥團塊(慶大霉素1 g+萬古霉素2 g),骨缺損大小根據所填充的骨水泥進行估算,本組患者骨缺損為15~150 cm3,中位數47.4 cm3。術后根據細菌培養結果靜脈滴注敏感抗生素,共用10~30d,待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正常或接近正常后,給予口服抗生素(復方新諾明或利福平),服用時間為4周。患者在清創術后6~8周左右,對未發生感染、各指標維持正常范圍內者實施二期手術。②自體骨移植期(二期手術)。手術時,小心去除骨水泥塊,并且保護好骨水泥塊周圍形成的誘導膜,再取自體髂骨,剪碎后植入骨缺損處;若患者自體骨量不夠,則可取同種異體骨補充(本組38處),最后縫合誘導膜和皮膚,固定骨斷端。在患者接受二期手術后給敏感抗生素靜脈注射,時間為10d。
本組患者清創術后住院時間17~30d,中位時間22.2d;二期術后住院時間7~14d,中位時間10.0 d。80例(82處)骨折均達骨性愈合。1例腓骨遠端骨折患者清創術后感染未能控制,后行多次清創術并最終行踝關節融合術。10例發生釘道感染,經治療感染得到控制。
患者由于機體意外遭受傷害,其自我角色行為出現較大改變;本組患者清創術后住院時間17~30d;二期術后住院時間 7~14d,住院時間較長,兩次手術均會使患者出現抑郁、焦慮等負性心理情緒。在誘導膜形成期主動向其介紹醫院病區的環境、相關制度以及注意事項等,從而幫助患者盡快和適應角色的改變,及時掌握患者情緒變化狀況,給予患者及時心理幫助。在自體骨移植期,鼓勵和幫助患者,使其相信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夠戰勝疾病,從而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工作,并投入到術后功能鍛煉中。本組患者經過兩個階段的心理護理,負性情緒均得到明顯好轉。
一期術后常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易造成皮下血腫和感染。每天常規用0.5%碘伏消毒傷口及傷口段骨圓針兩次,及時調整螺釘及固定針的松緊度,避免由于外固定支架的松動而導致骨折部位的移位,影響骨折的愈合[5-6]。 本組患者有 10 例發生釘道感染,針道口皮膚發紅,有滲出液及針眼周圍皮膚紅、腫、熱、痛,及時加強對釘道周圍的清潔,每天用20mL注射器抽取適量的75%酒精,在針道口滴注2~3滴,清除釘道口周圍的分泌物,并做好分泌物培養,根據釘道感染的嚴重程度及分泌物培養結果實施針對性的治療,經處理感染得到較好的控制。
感染性骨缺損患者采用外固定器時間較創傷性骨缺損患者長,造成了鄰近關節的活動范圍受限,本組大部分患者有骨質疏松、踝關節伸屈困難,趾間關節僵硬等現象,術后功能鍛煉至關重要。首先由主管醫生、責任護士及康復師共同制訂患者術后功能鍛煉的初步計劃,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及個人需求,制訂個體化康復指導、功能鍛煉和健康宣教計劃并記錄在冊,同時制訂功能鍛煉依從性監督表,內容見表1。責任護士全程指導,向患者及家屬發放功能鍛煉指導的圖片,進行示范,并告知其注意事項。在術后24h教會患者進行患肢足背、足趾伸屈活動以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此外告知患者正確按摩足部,每次20min,3次/天。本組患者中7例由于足屈曲受限,囑咐其行踝部屈伸鍛煉,術后2d指導患者進行被動屈伸患肢膝關節,術后3d教會患者實施主動屈伸膝關節、患肢直腿抬高鍛煉,每次10min,3次/天。及時糾正訓練偏差,觀察出現的異常情況,叮囑患者不可自行下床負重行走,患肢避免旋轉性動作,防止骨折。離床扶拐不負重行走及負重行走活動前,均需拍X線片觀察骨痂生長情況,判斷骨端是否愈合[7]。每天填寫功能鍛煉表。

表1 功能鍛煉依從性監督表
患者術前1d常規行雙下肢靜脈和髂靜脈的B超檢查,若無血栓形成,遵醫囑術后常規給予克賽皮下注射,1次/天,同時注意觀察皮下注射后有否發生并發癥及藥物不良反應等。術后嚴密觀察患者傷口狀況及皮膚情況,通過對患者皮溫、皮膚顏色等判斷患肢有無腫脹、疼痛、血管充盈等情況發生;若存在紫紺腫脹則表明存在靜脈回流障礙;若手術部位出現皮膚色白則表明動脈缺血[8]。在對患者實施誘導膜技術治療后,我們的經驗是:①術后若患者血管發生充盈,護理人員用手指按壓,若在2s內能夠恢復紅潤則表明正常,否則表明出現血運受阻;②患者術后若出現手術部位腫脹,會對其切口張力造成影響,所以應給予拆線處理,若患者出現劇烈疼痛,則給予鎮痛藥以緩解疼痛感。在對患者實施二期手術治療后,術后第1天鼓勵患者在可耐受情況下早期行足踝關節活動,同時口服或皮下注射抗凝藥物。本研究中無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
本組1例腓骨遠端骨折患者清創術后感染未能控制。主要的護理措施:清創后,主要觀察創面的滲血情況,皮膚周圍有無紅腫熱痛,同時觀察體溫變化情況,及時發現骨感染的發生。本組患者由于感染未能控制,反復清創后,關節面破壞較大,最終行踝關節融合術。
文獻報道[9],應用誘導膜技術治療骨缺損的愈合率高達90%以上。本組80例(82處)骨折均達骨性愈合,且所有患者均未再出現骨折,治療效果確切。骨膜誘導術作為治療骨缺損的新型治療方式,其具有手術操作簡單,手術時間較短等優點,但患者需要接受兩次手術,且術后康復時間較長,因此有效圍術期護理必不可少。通過對80例誘導膜技術治療感染性骨缺損患者的圍術期護理經驗的總結,認為做好心理護理可提升患者治療的信心,使其能夠更好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治療和護理;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及個人需求,制訂個體化功能鍛煉方案,可促進骨性愈合;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及做好釘道護理和感染護理,對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