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瓊
摘 要:馬克思的社會治理思想是一個完整而系統的理論體系,馬克思經典著作中包含了豐富的社會治理思想,這些富有歷史穿透性的理論分析為社會主義國家社會治理提供了理論指引。加強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的研究,對于我國在新的形勢下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科學開展行政體制創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治理發展道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社會治理;現代化;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D63;D66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20-0001-02
一、馬克思經典著作中的社會治理思想
馬克思的社會治理思想散嵌于《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法蘭西內戰》《資本論》《哥達綱領批判》等經典著作中,包括社會保障、勞動就業和教育等方面。
(一)社會治理的資金來源于社會總產品
馬克思指出,“不變資本的在再生產過程中,從物質方面來看,總是處在各種會使它遭到損失的意外和危險中……因此,利潤的一部分,即剩余價值的一部分……必須充當社會保障基金。”[1]面對火災、地震、水患等不確定性的風險,人類社會必須在社會總產品首先分配部分資金,用以規避意外的風險,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無論在任何社會,社會總產品都是全體社會成員共同的產出。在資本主義社會,“補償風險的保險費,只是把資本家的損失平均分攤,或者說更普遍地在整個資本家階級中分攤。”[2]
(二)從批判的角度闡述社會治理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是以大機器生產為主要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上升期,同時也是工人階級和其他受剝削的勞動者生活最悲慘的時期,面對高強度的勞動和惡劣的工作環境,失業、患病等成為勞動者揮之不去的夢魘。馬克思從現實出發,闡述了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治理的主要內容。
1.解決失業。馬克思以資本主義社會為研究對象,認為失業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必然現象。資本家通過剝削工人的勞動將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據為己有。為了追逐利潤最大化,資產階級加速資本積累,改進科學技術、提高資本的有機構成,通過降低工資、裁員等方式降低勞動力成本,致使工人大量失業和赤貧。“相對過剩人口的最底層陷于需要救濟的赤貧的境地。”[3]他們中間有失業者、孤兒、貧民子女、喪失勞動能力被迫流落街頭的人,那些曾經從事采礦業、化學工廠等危險職業的工業犧牲者,如殘廢人、病人等,這些人的生存對于資本家而言或許已變得毫無意義。但是,為了資本牟利所需的安全穩定的環境,解決就業、救濟貧民是現代社會治理的必要內容。
2.社會保障。社會保障是指國家通過立法,積極動員社會各方面資源,保證無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種意外災害的公民能夠維持生存,保障勞動者在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時的基本生活不受影響,同時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逐步增進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國民生活質量。生產過程是凝結著勞動者智力和體力的過程,“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4]“勞動力的價值包含再生產工人或延續工人階級所必需的商品的價值。”[5]為了使生產延續,就需要采取社會保障補償措施,這些措施包括養老、醫療、工傷、生育等內容。資產階級站在自身階級的立場上所提供的社會保障只不過是維持社會生產延續的一種手段而已,他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為了民生的需要,社會保障作為“資本主義生產的一項非生產費用”,資本家總是想方設法將這項費用轉嫁到工人階級和下層中產階級的身上。“保險必須由剩余價值補償,是剩余價值的一種扣除”[6]。為了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維護資產階級本身的利益,他們“裝出一副大慈大悲的樣子……對窮人說‘我為慈善事業花了這么多錢,我就買得了不再受你們攪擾的權利。至于慈善行為的效果,窮人從他們的窮弟兄那里得到的幫助,比從資產階級那里得到的要多得多”[7]。
3.教育。資產階級的教育制度是有差異的,資產階級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出更好的政治接班人,而無產階級接受教育的目的只是成為資本生產的合格的勞動機器。對工人實施教育的目的只是為了“把人訓練成機器”,所謂的免費教育,“事實上只不過是從總稅收中替上層階級支付了教育費用而已”[8],無產階級表面上所獲得的“福利”和“恩惠”恰恰體現了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制度的不平等。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一方面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但另一方面,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決定了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
二、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的主要特征
無產階級國家是社會管理主體的進步形態,是使社會管理權力回歸社會本身的政治形式。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以巴黎公社為研究對象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的主要特征。
(一)人民管理
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革命政權,代表著廣大勞動人民的普遍利益;公社的所有管理決策都來源于人民,人民是公社的主人。公社取代了資產階級國家的形式,取消面包房工人夜班制,禁止扣罰工人工資,把被遺棄的工場交給工人管理,讓工人參與工廠管理,賦予他們監督業務和財務的權利等;取消了各種苛捐雜稅,將巨額戰爭賠款改由戰爭禍首來承擔;采取延期償還債務、免交和緩交房租等方式,使工人階級免遭破產。
(二)人民公仆
在巴黎公社,勞動人民是統治階級和公社的主人,政府的管理者也由全體人民選出。“徹底清除了國家等級制,以隨時可以罷免的勤務員來代替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老爺們,以真正的責任制來代替虛偽的責任制,因為這些勤務員總是在公眾監督之下進行工作的。”[9]公社承擔著社會的公共事務管理職能和行政職能,人民公仆們以飽滿的熱情對待著工作,他們受到人民的委托和信任,他們珍惜革命的勝利和來之不易的政權,他們的工資和普通工人沒有差別,他們工作的意義不是為了獲取金錢,而是具有崇高的奉獻精神。
(三)人民監督
人民是巴黎公社的主人,公職人員的工作接受人民的監督,一旦人民發現他們的表現不稱職就可以隨時撤換,交由其他負責任的勤務員來執行。這種切實的監督,有效地防止了人民的公仆蛻變成人民的主人。在具體措施中,公社實行政務公開制度,公社的會議記錄了公社勤務員們每天的工作情況,人民可以隨時查看這些記錄。此外,人民還可以通過參加選民大會、群眾集會和俱樂部,聽取公職人員報告工作,對他們提出批評和意見等。人民監督制度改變了傳統的由上而下的專制統治行為,公社將所有權利都賦予人民,公社的機構運行被置于人民監督之下,為維護廣大勞動人民根本利益奠定了制度的基礎。
三、對中國社會治理現代化創新路徑的啟示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要結合基本國情,促進社會公平,提升治理效率,激發社會發展動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質,體現社會主義治理“以人民為中心”的本質。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在中國治理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中的決定作用的觀點,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創造條件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首先,社會是由人組成觀點,勞動人民作為社會治理的主體不是被動地、僵化地從事實踐活動,而是要積極地、具有創造性地從事實踐。其次,人民群眾是利益的創造者,也是利益的享受者。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利益的創造者和享受者是彼此分離的。在奴隸社會,奴隸是奴隸主的財產和附屬品,奴隸沒有人身自由,他們所生產的產品、所創造的財富均被奴隸主無償占有。在封建社會,農民通過土地依附于地主,農民所創造的大部分產品都交給了地主,地主則以土地出租為手段壓榨農民,從農民身上攫取大量的利益。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資本家通過各種手段壓榨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資本家是利益的享受者。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廣大人民群眾作為利益的創造者與享受者的合二為一是勞動者獲得解放的先決條件,“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實現人民當家做主是我國實現治理現代化的根本目標。因此,在管理定位上,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決定了我們在社會治理工作中的群眾工作的根本性和基礎性,社會治理的過程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過程。社會治理關乎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社會治理過程應充分體現民主,激發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建立健全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機制,解決好民生問題,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正當利益。
(二)科學開展行政體制創新
首先,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政府的角色是“掌舵者”而非“劃槳者”,政府轉變職能應將身份定位為宏觀指導而非細節的介入。在公共服務的提供上,政府應適當放權,逐漸適應多主體的社會治理模式,讓中介組織、社會團體、企業廣泛參與到社會公共服務的提供,一方面給政府減負,另一方面培育社會自我管理的能力。政府、社會都是社會治理的主體,政府通過政策引導在宏觀方面調控市場,避免市場失靈,市場可以通過競爭機制提高社會公共服務提供的效率,彌補政府的不足,政府可以通過購買、代理、承包等方式運用市場的方式來提供公共服務。其次,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治理作用。社會治理理論強調社會治理的主體不僅包括政府,而且包括市場、社會組織等。在社會治理思想的指引下,我國應加強對社會組織、社會團體、市場等社會治理主體的培育,創造有利于其能力發揮的客觀條件,增強社會自治的能力。
(三)合理平衡治理公平與效率
效率和公平是相輔相成的,缺少公平或缺少效率都不是社會主義的治理現代化應有之義。社會主義國家既要維護人民群眾在利益分配和利益關系的公正性、合理性,保證他們在社會總產品的分配中獲得相同的地位和權利,具有平等的工作、學習、醫療、勞動的機會,又要從整體上調節社會保障投入與產出之間的平衡,引導、幫助、更新勞動者的知識結構,提升他們的文化層次和勞動水平。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仍然存在,不同地區社會治理的負擔能力不同、待遇差異較大。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認為,社會治理是發展的、實踐的。我們要積極調整當前的社會治理體制,將公平與效率結合起來,把國家管理與人民當家做主結合起來,在維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充分調動勞動人民的積極性,發揮勞動人民的創造性。一方面,維護社會公平是社會治理制度的根本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就是要為人民群眾提供生存和發展的優越條件;另一方面,社會治理的效率體現了社會治理對提高社會全體成員的生活質量、社會發展整體能力的促進程度。社會治理應從公平出發,通過國家對社會資源的再分配,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物質保障。同時,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教育、培訓等提升他們的素質,讓他們有能力參與到社會生產中去,提高社會治理的效率。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58.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93.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706.
[4]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0.
[5]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95.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8.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67-568.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6.
[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