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
摘 要:基于2000—2016年我國城鄉收入水平數據分析,通過建立多元回歸模型,從研發投入和創新能力兩個角度考察了創新對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結果表明,目前我國的創新能力和研發投入均對城鄉差距產生影響,且研發投入和創新能力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先縮小后擴大,呈 U 型關系。
關鍵詞:城鄉收入差距;研發投入;創新能力;影響研究
中圖分類號:F014.4;F1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20-0007-03
引言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增速逐步放緩,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傳統的人口紅利、成本優勢逐步縮小,資源優勢逐步喪失,國際間貿易競爭傳統比較優勢也在減弱。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換擋的風險。所謂換擋,就是轉換經濟發展的驅動力,由傳統的生產要素推動、資本推動逐步轉向創新驅動。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解決我國目前產能過剩,經濟下行等問題,逐步實現產業結構調整,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十九大報告中,我國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任務要求,充分說明創新和鄉村發展在我國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堅持創新引領、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前提下,實現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城鄉協調發展,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文獻綜述
創新對于收入差距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規模報酬具有“遞增效應”。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的邊際報酬一般出現遞減趨勢,然而技術創新的邊際報酬呈遞增模式,這就意味著擁有者知識資本的高技能人員往往將獲得個高的收入。Reenen、Faggio、Echeverri - Carroll研究發現,創新型公司的員工往往較其他部門的工作人員具有更高的報酬收入[1-3]。其次,技術可能具有“替代性”。技術的創新會對程序化的非熟練工作產生替代作用,低技能的勞動者可能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產生失業等現象,從而加大了收入的不平衡[4]。Acemoglu 認為,新技術的出現可能在短期內會緩和工資的不平等現象,但是長期則會加劇收入差距[5]。新技術具有“溢出效應”,低技能的勞動者也可以通過學習新的技術提高勞動的生產效率,從而縮小收入差距[6]。對勞動市場的“組織效應”。技術發展有可能影響包括廠商組織的生產方式、勞動市場政策以及勞動市場制度形式等在內的勞動市場組織,從而對工資結構產生巨大影響[7]。此外,Lee 等認為創新影響收入差距的方向和程度還與勞動力技能結構、勞動力規模及經濟發展水平等要素有關[8]。
二、計量模型
(一)模型構建
基于上述分析,構建了如下的回歸模型。
Planning=c+β1·patent+β2·Inpatient2+β3·expenditure+β4·expenditure2+β5·Inhskill+β6·Inurbane+u(1)
Planning=c+β1·patent+β3expenditure+β5·Inhskill+β6·Inurbane+u(2)
Planning=c+β3·expenditure+β4·expenditure2+Bs·Inhskill+β6·Inurbane+u(3)
lann1ng=c+β2·Inpatient2+β5·Inhskill+β6·Inurbane+t(4)
各變量說明如下:城鄉收入差距(ingap)為被解釋變量,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表示,該值越大,表示城鄉收入差距越大。解釋變量主要由創新能力(patent)反映區域R&D;產出,用地區每萬人專利授權數表示,是區域知識存量的結果。研發投入(expenditure)反映我國在創新科技項目上的資金傾斜力度以及對創新的關注力度,用我國科技活動中研發經費支出數額表示,表示研發投入的平方項。勞動力技能水平(hskill),用一個地區每十萬人中在校接受高等教育學生數量來表示,高技能水平勞動力越多,對創新技術的吸收能力越強,反映地區的人力資本水平和技能勞動力的相對供給;城鎮化率(urbani) 反映經濟結構的變遷和社會人口結構的變遷,用城鎮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表示,反映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流動的現狀。
(二)數據來源
本研究中數據均來自 2001—2017 年《中國統計年鑒》。
三、結果分析
根據實證結果,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模型(1) 結果顯示,在創新能力和研發投入同時存在的作用下,且加入創新能力和研發投入的平方項時,很多變量不顯著,說明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或者自相關等問題。于是我們采用逐步回歸、剔除相關變量等方法,構建了模型(2)(3)(4)三個模型。
模型(2)中,我們剔除創新能力和研發投入的平方項,再次進行回歸分析,發現所有變量均顯著,而且調整過后的達到0.997 1的水平,說明創新能力、研發投入、勞動技能水平和城鎮化率確實對于城鄉差距有顯著的影響。一個地區的創新水平不僅僅通過創新能力來體現,即授權專利數只是創新水平的一個體現而已,一個地區的研發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體現一個地區的創新水平。因此,從產出和投入兩個視角研究創新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將更有意義。
在模型(3)中,單獨研究研發投入與城鄉發展差距的關系,發現研發投入的平方項系數呈現顯著負值,意味著研發投入對于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不是線性的,而是U型的,即研發投入的增加一開始會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但是當研發投入達到一定程度時,研發投入的增加會導致城鄉收入差距產生擴大作用。
模型(4)中,創新水平的平方項則呈現顯著正值,意味著創新水平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不是線性的,而是 U型的,即創新水平的增加一開始會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我國的研發投入更偏重于高科技企業、科研院所、高新技術行業,而這些研發機構或部門大多分布在經濟發達的城鎮地區,研發成果也更容易被城鎮居民吸收采用,因此對于城鎮居民的效用普遍高于農村地區。雖然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政策傾斜、財政投入,但更多的偏重于經濟效益、科技含量不高的農業,以及用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對于農村地區的研發投入少之又少,而且經濟效益較弱。因此,較少的研發投入使得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有所改善,隨著我國研發投入的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會越來越大。
其他解釋變量中,城鎮化率的回歸系數為正值,這與我國所處的勞動力市場制度有關,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農業技術的進步,促使勞動力從農村到城鎮的流動,但戶籍制度造成了城鄉勞動力市場的分割,一方面減少了農民的就業機會,降低了農民的工資收入;另一方面也減少了對有城市戶口勞動力的競爭,使其持續獲得更高的工資,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勞動力技能水平對收入差距的影響為顯著正值,說明目前我國的高技能人才偏向于往大城市、城鎮地區涌入,農村地區空心化、人才流失嚴重。農村培養出來的大學生不愿意回到農村,大多數都留在了城鎮地區,導致農村人力資本的嚴重匱乏。
四、結論與啟示
基于2000—2016 年我國時間序列數據,通過構建回歸模型考察了創新對中國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發現創新能力和研發投入均對城鄉差距產生影響。且研發投入和創新能力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先縮小后擴大,呈 U 型關系。同時,勞動力技能水平、城鎮化、經濟發展水平均對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產生重要影響,具體而言,這三個變量能力的提升將明顯擴大城鄉收入差距,影響差距的縮小。
本文通過實證研究,在得到上述結論的前提下,提出以下幾種啟示。
首先,城鄉收入差距的問題是一個長期的歷史性問題,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城鄉收入差距。政府可以通過各種干預手段,實施一定的普惠政策,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保障社會公平。
其次,我國近年來大力推動創新發展戰略,從基礎應用領域、高科技領域給予了大量的財政支持。但是,國家應在一定程度上重視農業產業的科學技術創新。尤其是當下,我國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升,人民越來越重視生活水平質量,對于糧食、果蔬又有了新的追求標準。在新的需求端推動下,應加強農業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技術上不斷創新,減少農作物對于化學藥品的依賴,鼓勵種植綠色有機蔬菜,在技術的推動下提升產品品質,從而提升農民收入水平。鼓勵農村勞動力人口“干中學”,從實踐中積累經驗,不斷創新生產方式,提升農村勞動力人口的綜合文化素質,培育其經營管理能力,尤其是在市場營銷方面,幫助農業產業生產人員拓寬銷售渠道,實現農產品從產品到商品的跨越。
在農業產業發展的同時,力爭做到“接二連三”,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創新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將傳統的農業產業與服務業、工業有機結合,不斷挖掘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延伸農業產業鏈,實現休閑、旅游、觀光、養老的綜合性體驗園區,在園區內部實現工業產品的自產自銷。同時,依托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實現特色農產品的跨區域性銷售,從而打破產品的流通壁壘,建立特色產品品牌,提升產品的名氣,拓寬產品的銷售渠道,實現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Van Reenen J.The Creation and Capture of Rents:Wages and Innovation in a Panel of U.K.Companies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6,(111):195-226.
[2] Faggio G,Salvanes K G,Van Reenen J.The Evolution of Inequality in Productivity and Wages:Panel Data Evidence[R] .2007,CEP Discussion Paper 821.
[3] Echeverri - Carroll E,Ayala S G.Wage Differentials and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of High - technology Industries[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9,88:623-641.
[4] Autor D,Levy F,Murnane R J.The Skill Content of Recent Technological Change: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J] .Quarterly Journalof Economics,2003,118:1279-1333.
[5] Acemoglu D.Why do New Technologies Complement Skill?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and Wage Inequality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113:1055-1089.
[6] Kaplanis I.Wage Effects from Changes in Local Human Capital and Its Impact on Local Employment Chances in Britain[R] .2010,SERC Discussion Paper 39.
[7] Korpi M.Does the Size of Local Labor Market Affect Wage Inequality? A Rank - size Rule of Income Distribu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8,8:211-237.
[8] Lee N,Rodriguez-Pose A.Innovation and Spatial Inequality in Europe and USA [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