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海 河套學院機電工程系
教學情境就從狹義來說,則指在課堂教學環境中,作用于學生而引起積極學習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其廣義來說,是指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的客觀環境。在教學中可以綜合利用一定的教學手段,營造特定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準備好良好的求知心理,參與對所學知識的探究,恰當的創設情境能使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真正參與教學活動,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喜歡探索新知識,喜歡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事物的本質。在講授新課時,依據教學內容創設制造懸念來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去探索事物的本質。在《汽車發動機構造》這門課程中關于VIN碼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我選擇了13汽車和17汽車進行了對比,13汽車班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運用講授法,講解汽車VIN碼相關知識,而在17汽車班,在講解時用了一位老師的汽車,先利用這輛舊汽車創設情境—“假如你在經營二手車,你正在收購這輛二手車,你如何判斷這輛二手車的生產年份,別被別人騙了?”,然后讓學生根據教材和提供的資料進行學習分組討論并給出結果和理由,最后由我進行總結。
在17汽車這節課教學中創設有一定是內含懸念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考。情境中的懸念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而提出來的,目標是讓學生對VIN碼等相關知識引發思索,我設定的懸念能有效的引發的學生的思索,其難易程度也適合17全班同學的實際水平,并有吸引學生的力量,保證了大多數學生的課堂上都處于思維狀態,從而在學生心里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學生也會努力去解決問題,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13汽車沒有創設情境,而只是用傳統的講授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只是被動的學,學習興趣也差,課堂教學效果自然也就差一些。
最后對兩個班結業的成績進行對比,結業試題的難度17汽車班的稍微難一些,13汽車的VIN碼考題是:1、VIN碼,共17位,由一組字母和阿拉伯數字組成,就像人的身份證,故又稱( );17汽車的考題是:1.VIN碼,共17位,一輛汽車只有一個編碼,其第10位代表( )。試題統計信息如下:
VIN碼試題得分情況
我所選擇的對比班13汽車和17汽車,13汽車的基礎要比17汽車的班的基礎要好,從上表可以看出13汽車試卷整體及格率較17汽車及格率高;VIN碼試題17汽車試卷稍難一點,13汽車VIN碼試題較簡單;反而VIN碼得分率卻是17汽車得分率高。兩個班的《汽車發動機構造》是我一個人授課,在教學中不同之處在于17汽車在教學中創設了懸念情境,引發了學生的思索,學習興趣較高,有動力在教學中能積極的去探索解決問題,學生學習有自己的思索,因此對相關知識進行了加工處理,記憶深刻,學習效果較好,因此恰當得創設情境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這里的信息情境也就是“拋錨式”教學,其教學過程主要包括五個環節: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效果評價。
在《計算機文化基礎》這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選擇了14學前教育(五年制)和15路橋(五年制)進行了對比實驗,這兩個班都是初中起點的五年制專科班,基礎相當,在word部分的教學中,14學前教育授課過程中我首先利用多媒體機房創設了信息情境—“假如世博會官方人員,現在你需要制作宣傳世博會的宣傳小報,請根據教材和我所提供的課件及相關網絡上的信息,分組協作,制作好宣傳小報”;15路橋授課過程中我采取傳統的講授方法,把制作世博會小報留為作業。期末結業WORD部分得分對比信息統計如下:
WORD得分對比表
從上表的對比可以看出,兩班的起點相當,試題難度相當,同一老師授課情況下,得分相差還是比較大的。15路橋班運用了傳統的講授方法,授課時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需要通過提問引發思索,提高注意力;在教學中14學前班創設了與學習目標相關的信息情境,讓學生根據信息制作小報,根據教師提供的問題和線索,讓學生選擇解決問題的方式,對問題進行研究,然后再通過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交流討論解決問題,學生真正的參與了教學活動,通過做小報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課堂教學效果要好,人和環境是相互作用的一個整體,學習不能脫離這個整體。學習是在實踐共同體中合法的邊緣性參與,即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參與真正的實踐活動,在一定的情境下對知識進行吸收,并經過學習者的加工、改造和重組,通過合法的邊緣性參與發展認知和建構身份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創設有一定懸念和信息量的情境,要提供一些開放性、生活性、現實性的信息,讓學生根據教師所創設、提供的信息,主動探究,解決教學問題。這樣才能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記憶也深刻,課堂教學效果自然也就要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