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曄 李航
北京賽寶工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國經濟的“舊常態”是指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前的狀態。其中主要特征包括經濟高速增長;通脹率較低;經濟比較優勢主要依靠對資源環境的掠奪式開發和粗放式利用,投入主要通過廉價勞動力和資源要素;經濟發展不平衡;低消費、高桿杠率、高儲蓄、高投資率。中國經濟新舊常態轉換主要基于以下幾點原因: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接近上限、傳統產業投資飽和、產能過剩、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經濟已經無法再持續高速增長。制造業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正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制造業本身也存在較多問題,結構不合理;制造企業組織結構較為松散,產業集中度較低;市場化程度較低。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極為迫切。
目前,國際上制造業服務化的發展主要包括依托制造企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從單純銷售產品到提供“產品+服務”的解決方案。越來越多的制造業傳統企業向服務化轉型,制造企業逐漸向微笑曲線的兩端逐漸延伸,并不斷增加服務在設計和服務兩端的比重。美國是全球制造業最發達的國家,制造業服務化企業占制造企業總數的58%[1]。并引領全球制造業服務轉型的趨勢。美國制造業服務化的特點是涵蓋領域較廣,且進行的較為系統的、全面的轉型。德國是歐洲的制造業大國,德國制造業服務化的轉型步伐不斷加快,逐漸在電子、生物、化工、裝備等領域涌現出一批制造業服務化的典型企業。法國政府積極推動具有戰略性的大型工業的發展,推出了包括國際合作創新計劃、光電子技術發展計劃等。法國注重發展先進制造業,其策略是既強調自主研發,也主張進行國家的研發合作。英國主張傳統制造向高價值制造轉變,制定了制造業全球競爭策略,重點支持先進制造業、生命科學和生物科技以及金融服務[2]。實施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大對制造業的投入、推動制造業企業的科技創新及應用、推廣優秀企業發展經驗、培育較好的市場氛圍、加強技能教育、增強基礎設施水平等。
中國制造業的規模增速相對平穩,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實際增長6.6%,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3.4%和11.3%。中國制造業效益回落較為明顯,2017年1-11月,燃氣、電力、熱力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利潤總額下降12.8%[3]。投資增速減緩,2017年制造業投資193616億元,增長4.8%。

中國已于2009年成為世界排名第一制造大國,2011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已經是美國的1.29倍。中國的500多種工業產品中,共有220多種產量占據世界第一。中國制造業的創新能力日益增強,雖然與美國、德國仍有較大差距,但是相對于英國、意大利、歐盟等發達國家[4]。2016年中國的研發人員5830741人,研發經費內部支出15676.75億元,占國內總產值的2.11%。

中國制成品出口居全球首位,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商品出口還以農產品和礦產為主。現在中國出口產品類別包括紡織服裝、通信設備等。2013年,中國的電子數據處理和辦公設備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為41.2%,通信設備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為37.8%,集成電路和電子元件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為21.8%。
世界制造業主要分成三個階段:初級產品生產階段、加工裝配階段、知識產權階段。目前,發達國家基本都已經進入第三階段,中國制造業還處于第二階段[5]。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不明顯,目前在依靠廉價的土地、勞動力能源取得競爭優勢。裝備制造業是制造業發展壯大的根基,決定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中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較弱,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因素[6]。中國制造業目前不僅面臨著能源、原材料等物質資源的稀缺問題,也面臨著資本等經濟資源的約束。據統計,中國到2020年之前,將面臨9種礦產資源的嚴重短缺。自主創新能力低,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制造業研發投入比重偏低、企業基本沒有新產品的開發權。產業機構不合理,具體表現為:產品附加值低、高端制造業比重低、無法形成產業集聚、產業區域結構驅動等[7]。
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不明顯,目前在依靠廉價的土地、勞動力能源取得競爭優勢。要提高競爭優勢急需要積極探索環境污染少、資源消耗少、經濟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業化道路[8]。制造業服務化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方向,實施制造業服務化,從賣產品轉變到賣服務,可以有效提高制造業的競爭力。發展制造業服務化可以帶來新機遇,服務外包的國際趨勢可以讓中國獲得國際制造業服務化分工帶來的新機會,中國具備越來越多的高素質人才,可以借助互聯網向發達國家出口技術密集型服務[9]。制造業服務化既是全球制造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更是新常態下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
中國制造業的總體規模已經占據世界前列,已經具備較多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也建設了很多產業集群[10]。但是,現階段中國制造業仍存在較多問題,傳統產業急需轉型升級,制造業服務化就是新常態下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根據德勤調查的結果,制造業服務化未來仍將主要集中于技術密集型制造業。發展服務外包也是一種重要趨勢,其中制造企業發展離岸外包更是其發展國家化的重要方式[11]。創新是制造業服務化的重要驅動力,更是企業實現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手段。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制造業服務化還處于初級極端,制造業企業本身的服務利潤率較低,生產性服務業的比重較低,中國制造業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12]。中國制造業存在的制約因素主要包括:對服務化理解欠缺,缺少典型模式路徑,缺少良好的生態等。要積極樹立制造業服務化的理念,加深企業對制造業服務化的認識。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選取重點行業進行突破,這其中就包括裝備制造業、家電制造業、電子信息消費品制造業等行業[13]。突破路徑包括發展融資租賃業務、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發展供應鏈管理服務等。要推動服務創新,加大支持力度。要打造產業集聚區,推動中國制造業服務化。可以利用城市的輻射和帶動租用建設集聚區,在集聚區內建立各種支撐體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14]。
信息增值服務模式,這一服務模式是圍繞企業的核心產品展開的,企業可以通過激活企業的應用機制、分析市場需求、加大信息開發利用力度等方式轉型,蘋果公司提供的就是典型的信息增值服務。運營支持和維護服務模式,企業通過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在每個環節進行服務化的滲透,滿足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需求,是施耐德公司就是典型的運營支持和維護服務模式。設計與制造融合的服務模式,個性化的設計是企業實現價值增值的重要方式,可以幫助企業從勞動密集型企業向技術密集型企業轉型,青島紅領集團提供的就是典型的設計和制造融合的服務。OEM模式,主要是指制造業企業在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產品的基礎上,獲得利潤。ODM模式,主要是指制造企業不擁有技術和產品,而需要在委托方的要求和授權下才有資格生產產品[15]。OBM模式,主要是指制造業企業通過品牌的方式獲得利潤。TPM模式,主要是指制造企業通過提高設備綜合效率的方式,將所有部門的設備效率提到較高的水平,以此改善管理并獲得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