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山市博愛醫院(528400)黃瑞珍
1.1 一般資料 兩組入選患者均經糖耐量測定符合GDM標準;首次發現未經治療。在我院就診,近期(2016年05月~2016年11月時期)收治妊娠期糖尿病患者63例,給予常規飲食指導為對照組,初產婦49例,經產婦14例,孕周24~28周,孕周(25.4±2.1)周,年齡19~37歲,平均(26.3±3.1)歲,空腹血糖8.3~13.6mmol/L。2016年12月我院開展主題日記表達法,運用于(2016年12月~2017年06月時期)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67例為日記組,初產婦51例,經產婦16例,孕周24~27周,孕周(25.6±2.3)周,年齡20~39歲,平均(26.9±3.5)歲,空腹血糖8.5~14.2mmol/L。對照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正確飲食指導,制定個體化營養處方,并配合健康教育、運動、心理指導控制血糖。日記組:設計飲食日記表格,詳細記錄患者姓名、孕周情況,表格處記錄餐次、就餐時間,6餐/d,就餐時間規律、固定。記錄各種食物種類和用量。記錄活動或運動持續時間。血糖監測時間及值。要求:記錄詳細、準確,盡量精確到克,難以確定者簡單描述,自備血糖儀檢測并記錄。由營養師每周匯總,檢查否控制理想。
1.3 評價標準 記錄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糖控制達標率與妊娠結局。其中我院GDM空腹血糖指標:<5.1mmol/L,餐后2h<8.5mmol/L。在此范圍為血糖達標。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采用百分比表現,數據相比采取x2校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空腹與餐后2h血糖及血糖控制達標率對照 干預后日記組患者空腹與餐后2h血糖值明顯少于對照組,且血糖控制達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詳見附表。
2.2 兩組患者不良妊娠結局比較 日記組患者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為7.46%(5/67),對照組為49.21%(31/6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
附表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空腹與餐后2h血糖及血糖控制達標率對照(±s)[n,(%)]

附表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空腹與餐后2h血糖及血糖控制達標率對照(±s)[n,(%)]
組別 例數 空腹(mmol/L) 餐后2h(mmol/L) 血糖控制達標率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日記組 67 9.09±0.51 4.62±0.57 14.88±3.23 7.12±0.61 63(94.03)對照組 63 9.21±0.47 5.93±0.28 15.06±3.17 8.23±1.76 33(52.38)t 1.3961 16.7815 0.3206 4.7451 21.8524 P 0.0826 0.0000 0.3745 0.0000 0.0000
對于GDM發病機理,臨床尚未見研究證實,多考慮胰島素的升高或降低與孕激素、胎盤催乳素及糖皮質激素等發生拮抗作用。早期無明顯癥狀,中晚期則易發生并發癥,多因檢查時發現。血糖控制不佳時,嚴重可致流產、早產、呼吸窘迫綜合征,甚至新生兒神經系統、心血管及消化系統先天畸形[1]。指導飲食規律,適當運動,通過多方途徑控制,可使體內糖代謝及生理代謝在血糖控制平穩時保持正常水平不變,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發生,保證母嬰安全。目前臨床研究[2]指出,每10例GDM患者中8例可以采取飲食控制及運動干預。主題日記表達法給予GDM患者針對性指導,向患者講述日記記錄方法,通過每日記錄時刻提醒GDM患者注意從飲食、運動上控制血糖,進而改善患病情況,獲得健康的飲食、運動規律,提高健康生活質量,以達到改善妊娠結局作用。本研究中,干預后日記組患者空腹與餐后2h血糖值明顯少于對照組,且血糖控制達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日記組患者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為7.46%,對照組為49.2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
綜上所述對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取主題日記表達法,可明顯改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提高血糖達標率,改善妊娠結局,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