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孫 微
2009 年,英國學者馬丁·雅克在其著作《當中國統治世界》中,提出一個鮮明觀點:世界上實現現代性的方式絕非只有西方模式。那是世界大反思的一年。2016年,他出版新書《大國雄心:一個永不褪色的大國夢》,繼續探討中國未來走向以及會對世界產生的影響。那一年,逆全球化潮流在西方凸顯,國際競爭和分化趨勢愈加明顯。今年是改革開放40 周年,正是改革開放使得中國在過去幾十年快速發展和積累,從而成為熱門話題,而馬丁·雅克在書中提出的觀點和思考的問題在當下依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10 月16 日,在英國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資深研究員馬丁·雅克的家中,《環球時報》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
改革開放其實是一場知識分子革命
環球時報: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能否簡單概括一下改革開放對中國實現翻天覆地變化的作用?
雅克: 我不認為中國的轉型始于1978 年,我認為它始于1949 年,但毫無疑問,1978 年中國經濟開始以非凡的方式起飛,我認為當時的問題在于弄清楚該怎么做。鄧小平是個天才,他當時所提出的方針可以說非常激進, 他說了兩件事:第一,社會主義不是國家計劃的代名詞,市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第二,中國需要成為世界的一部分。
我認為這兩件事實際上是一場知識分子革命,他們要求中國參與或者通過智力參與來改造思想。這釋放了巨大能量,因為它需要有深刻的理解。這個過程開啟了中國漫長的轉型過程。所以改革開放實際上是一個偉大時刻:1978 年是20 世紀最重要的年份之一,它預示了21 世紀的世界。
環球時報:眼下中國已成長為一個真正的大國,但對于中國擴大開放,外部有不同聲音,有人視之為機遇,也有人看作威脅,該怎樣看待這些聲音?
雅克:1978 年以來的改革開放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中國總是在思考,總是在試驗,總是在學習,而且總是在試圖解決問題:在中國當時所處的環境中,最佳方式是什么?這是很能讓思想得到解放的。當時中國對于“去哪里”以及“如何做”有一個大概想法,但沒有如何做到的指南,而是“摸著石頭過河”。
現在的情形顯然更復雜,因為中國的經濟規模比之前大了很多倍,對世界的影響也很大,中國在國際國內都需要考慮更多因素。中國與舊的蘇聯模式和西方都有著截然不同的特點,中國確實發現了一些重要的東西, 在向西方學習,但中國仍然與西方不同。維持這一點非常重要,中國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它能夠從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經歷、不同的傳統中吸取不同的元素,然后以一種非常獨特的中國方式將它們結合起來。
有些人希望中國應該更像美國,在如今的國際環境下我會反問一句:“真的嗎?”美國正在衰退,國內社會有很大的麻煩,這也是特朗普當選的部分原因。不,中國必須與眾不同。中國需要將從西方學習的元素與社會傳統相結合,在我看來這個問題仍然存在,并且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是一個現實。
現在的美國領導人不了解中國是怎么轉型的
環球時報:年初您撰文說,改革開放40 周年不僅是中國慶祝的時刻,也是全世界反思的良好契機。能否具體說說該反思什么?
雅克:1978 年的決定帶來了現代最特別的經濟轉型,是一個非常重要、值得研究的事件,這比美國在19 世紀60年代到1914 年之間的轉變要顯著得多。然而現在的西方并沒有從這些層面來思考1978 年,因為它們并不真正理解這一點,西方對中國的態度很無知。
我想說,改革開放最初改變了中國,然后從大約20 世紀90 年代起,開始改變世界。由于中國的影響,現在的世界與當時的世界截然不同。因此,自1978 年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變革的引擎,這帶來了最成功的增長率,現在又帶來一系列創新。每個國家都應該了解中國和中國的經驗。我不是要說中國是一個楷模,但中國確實是一個值得學習的有趣范例。
環球時報:就在前不久,美國副總統彭斯在演講中稱“ 美國重建了中國”。您對這樣的說法意外嗎?
雅克:不是很意外。不得不說,包括美國副總統彭斯在內的特朗普政府在很多方面都很無知,他們對美國衰落的反應是重申民族主義,并欺負別的國家。“美國是過去25 年中國轉型的主要原因”,說出這樣的話等于告訴我們美國領導人并不了解中國的轉型,這顯然只是廉價的政府宣傳。美國是否為中國崛起做出了貢獻?是的,我不否認這一點。但我更想說中國受益于全球化,并從中崛起。
環球時報:幾十年過去,西方一些人對中國發展之路和政治制度的看法好像仍在原點。是這樣嗎?
雅克:1972 年尼克松訪華之后到約2010 年之前,美國對中國相對溫和。在這一兩國關系相對穩定的時期,有兩個假設支撐了美國人的對華態度:一是中國的經濟崛起永遠不會挑戰美國,二是中國會變得和西方一樣。為什么?因為他們相信,除非你變得更美國,否則你的經濟發展不可持續,政治也不會穩定,因此永遠不會真正成功。在這種背景下,中美關系非常不平等,美國是大國,中國是較小的合作伙伴。
然而到2010 年左右,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發現,上述兩個假設是錯誤的。首先,中國的經濟轉型在繼續其成功之路,其次,很明顯中國的政治制度不會變得和美國一樣。有兩件事很戲劇性:一是2008 年的西方金融危機,這是自1931 年以來西方最嚴重的金融危機,西方突然陷入困境;與此同時,中國并沒有陷入困境,崛起仍在繼續,這動搖了西方的信心,而美國并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已處于衰退狀態。這從歷史視角解釋了美國對中國態度的轉變。
“一個時代已經結束”
環球時報:高舉“美國優先”大旗,對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技術交流和人員往來等構筑起壁壘,美國的舉動是否會加劇逆全球化趨勢?
雅克:我絕對認為一個時代已經結束,當然,這里有很多元素和維度。對于全球化,西方在作出反應。西方的意識形態也處于危機之中,因為特朗普并不是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一部分。
此外,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社會整體對自身的看法和定位也已宣告結束。我看不到之前那個時代的簡單回歸,也不認為應該對此感到驚訝。如果你觀察更長時期的美國歷史,1956-2016 年(特朗普當選) 這一段其實是很特殊的時期,美國通過多邊機制構建了一個廣泛的聯盟,自認為擁有全球霸權,承擔世界領導角色。
你看1945 年之前,美國總是考慮自身,在那塊大陸上奉行孤立主義,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總體來說,美國的社會非常有侵略性,建立在以奴隸制和戰爭為基礎的暴力之上,參與了反對英國、西班牙、墨西哥的戰爭,一步步擴張。
世界不會輕易回到過去那種狀態,西方式全球化已經走到盡頭。這個時期可能持續二十年,或三十年。全球化本身不會逆轉,但可能會遇到挫折。與此同時,世界正在發生一場不同的全球化,這就是我所說的中國式全球化——“一帶一路”。我們正進入一個更加復雜的時期,將會有一個更加分裂和分散的世界。彭斯的演講非常不祥,措辭像是在冷戰中發表的演講。雖然不會和冷戰一樣,但有一些相似之處。
環球時報:這是否意味著國家治理問題在全球發展到了新的階段?
雅克:現在西方顯然存在非常嚴重的政治危機,這是由2008 年金融危機引發的,導致了對執政精英和管理機構支持的部分解體。在美國,人們選了特朗普;在意大利,人們對這種情況有一種非常種族主義的反應,責怪外國人和移民等;在英國,則是“脫歐”。這是一個非常不穩定的情況,它導致新自由主義受到影響。
中國的崛起和西方形成對比,對于理解西方內部危機非常重要。西方非常自信,認為自己是其他所有人的模板,但那個時代已經結束。發展中國家不再像20 年前那樣,一切朝西方看。
環球時報:幾十年來,中國從全球化及多邊貿易機制中受益良多,面對如今的形勢,您對中國有什么建議?
雅克:中國領導人目前的關注重點應是如何應對美國的變化及其領導層的特點。我認為紀念改革開放40 周年是我們不應該忘記的事,鄧小平的價值觀,保持溝通暢通,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盡可能多地結交朋友,仍是好建議?!?/p>
環球時報201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