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冬 任偉
摘 要:936年9月,中央再次派習仲勛前往關中,任中共關中特委書記,肩負起恢復關中特區的重任。習仲勛到任后,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帶領特委一班人,靈活應用統一戰線政策,健全黨的組織,發展壯大游擊隊,恢復穩固了關中特區,使之成為陜甘寧邊區的南大門。
關鍵詞:習仲勛 恢復 鞏固 關中特區
1935年11月,剛剛到達陜北的中共中央決定設立關中特區[1]。關中特區下轄淳耀、赤水、永紅、新正、新寧五縣。關中特區地處西北蘇區的最南端,距陜西省省會西安僅50多公里,人口較為稠密,經濟條件、文化教育和群眾生活條件較好。中共關中特委書記賈拓夫,特區蘇維埃政府主席秦善秀,副主席習仲勛、張邦英。1936年4月,國民黨東北軍以十一個師的兵力,分三路向關中蘇區發動全面“圍剿”,并出動飛機轟炸,致使關中特區所轄五個縣的蘇維埃政權全被摧毀。關中特區黨政軍被迫于5月轉移至瓦窯堡,撤離前經特委決定成立中共關中工委,習仲勛任書記,堅持蘇區工作。6月習仲勛離開關中后,汪鋒和張鳳歧等人在旬邑縣花家洞建立了中共中央臨時特委,汪峰任書記,繼續領導當地武裝斗爭和恢復黨組織工作。同年9月,習仲勛再次被派往關中,任中共關中特委書記,肩負起恢復關中特區的重任。習仲勛到關中后,團結特委一班人,發展壯大游擊隊,健全黨的組織,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很快恢復了關中蘇區和縣蘇維埃政權,使關中特區如銅墻鐵壁般地屹立在陜甘寧邊區的最南端。
一、恢復關中特區
習仲勛是在保安參加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后前往關中的。1936年8月中旬,正在甘肅環縣工作的習仲勛接到中央通知,要他回保安縣重新接受工作分配。9月,習仲勛趕回保安。 9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保安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目前形勢和統一戰線問題。作為兩個地方干部之一,習仲勛參加了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結束后,張聞天在自己住的一孔窯洞內約見習仲勛,宣布中共中央關于調習仲勛到關中特區任黨的特委書記的決定。張聞天叮囑說:“你去先試一試,凡是民團團長都可以搞統一戰線,包括保甲長、聯保主任。”[2]行前,周恩來又特意會見習仲勛等人,交代說,你們要路經的地區,敵人正在掃蕩,通過敵人的封鎖線,要多加小心。隨后,習仲勛和郭炳坤、張策、陳學鼎、黃羅武及牛漢山、賀建山、于建軍、趙子修、賈生才等10余人走山路,鉆梢林,夜行晝宿,通過敵人的數道封鎖線,于10月初到達關中旬邑縣境內的七界石。
習仲勛等到達七界石后,與留守的中共關中臨時特委組織部部長張鳳歧取得了聯系,并在深山中的桐樹莊石門關開會交換情況。張鳳歧向習仲勛報告了關中臨時特委近半年的工作情況后,習仲勛宣布特委分工:張鳳歧負責組織,張策負責宣傳、統戰,郭炳坤負責軍事,陳學鼎身體多病隨習仲勛活動。習仲勛強調說:無論組織、宣傳、統戰都要圍繞戰爭進行。關中工作分南線、北線。派張策到南線,張鳳歧到北線開展工作。
此時,國民黨地方當局也改變了進攻策略,開始以軍事緩和、政治控制為主,不斷加強保甲訓練,對共產黨組織和游擊區民主政權內部進行瓦解破壞。為了應付這一特殊形式,10月中旬,習仲勛在七界石主持召開了有30多人參加的關中黨的活動分子會議,討論堅持與恢復關中蘇區和游擊戰爭問題,著手扭轉關中困局。會議決定:一、以縣為單位整理與擴大游擊隊,行動上以“集中打仗,分散活動”為原則。成立關中游擊隊指揮部。指揮郭炳坤,政委習仲勛兼,統一領導關中游擊隊。二、盡可能地進行統戰工作,爭取進步、中間的民團、保甲,打擊最反動的少數分子如郭相堂、雷同春、雷天一等。三、整理各地黨的工作,健全黨的組織生活。四、恢復各縣蘇維埃政權,在敵人后方開辟新蘇區。[ 3]
中共關中特委堅決執行中共中央保安九月會議的決議,圍繞武裝斗爭這個中心,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對這段工作,習仲勛曾回憶說:“關中地區包括甘肅的新寧(寧縣)、新正(正寧)和陜西的赤水(旬邑)、淳耀(淳化和耀縣)等縣,像一把利劍插入國民黨統治區,直逼它的戰略重鎮西安。我們的游擊隊只能蔭蔽在深山里,活動很困難,生活很艱苦。我們以‘抗日救國會的名義,一面恢復各種秘密組織,一面建立和發展各方面的統一戰線關系。根據中央九月會議決議的精神,對于每一個人、每一個派別、每一個社會團體、每一個武裝隊伍,都根據它們不同的情況,在抗日救國的總方針下,同他們接洽、協商、談判,以訂立各種地方的、局部的、暫時的或長久的、成文的或口頭的協議,同他們當中的一些人、一些單位,建立起各種不同程度的統一戰線關系。有個國民黨的縣長同我們有老關系,我們也同他建立了聯系。在四個縣的保安團中,除了一股頑固的地主武裝反對我們以外,其余的都和我們建立了統一戰線關系,他們向我們提供了許多情報和槍枝彈藥。到1937年4月,地方政權及黨的組織都有相當部分恢復,涇陽三區淳耀小橋、同宜耀香山等地建立了新的蘇區,并肅清了關中蘇區的大股土匪,革命武裝快速恢復和擴大擴大,建立的游擊隊有赤水4個支隊,淳耀3個支隊,新正4個支隊,新寧3個支隊,計14個支隊500多人。當年12月建立了淳耀、赤水、新正、新寧等四個縣蘇維埃政權,全部恢復了關中蘇區黨的工作。
二、鞏固關中特區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后,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應張學良、楊虎城的要求集結于西安附近的三原、涇陽地區,以彭德懷為總指揮、任弼時為政治委員的中國工農紅軍前敵總指揮部進駐陜西省涇陽縣云陽地區。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上議事日程,關中特委面臨新的斗爭和任務。1937年1月中旬,習仲勛根據中央新精神和關中特區實際,召開中共關中特委會議,轉變觀念統一思想,領導關中特區黨政軍組織及時調整政策策略,把友區統戰工作擺上突出位置,改關中特區的國統區為友區,改關中特區的斗爭對象為統戰對象,停止擴大關中特區和嘩變民團的行動,利用紅一方面軍主力進駐有利時機,積極與紅一方面軍駐軍配合,加強友區群眾工作,動員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習仲勛指出:“國內和平統一了,黨的工作應該是:第一,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第二,整理內部組織;第三,擴大紅軍,加強整訓;第四,大量發展黨的組織。”[ 4]隨后,關中蘇區開始了與友軍行政邊界的談判。
關中蘇區絕大部分縣是西安事變后恢復的地區,友軍雖然撤退,各縣行政機關仍然存在,為了使蘇區與友軍保持和平共處,雙方行政系統互不干涉,減少以至避免發生紛爭,因而及時劃定蘇區和友區行政區域就顯得較為迫切和必要。1937年2月9日,中共陜西省委、陜甘省抗日救國政府作出《關于蘇區與鄰近各縣友區行政關系之原則》的決定,作為蘇區政府與友區各縣政府交涉的根據。決定指出,除關中各縣由關中特區負責外,其他各縣由省抗日救國政府直接派代表(或幫助各縣政府)進行。為了保證新正縣劃界談判順利進行,根據“當時關中四個縣,赤水、新寧、淳耀三縣劃分了,新正縣沒有劃清”的實際情況,3月,中共關中特委秘書長楊再泉、中共新寧縣委書記郭廷藩組成關中特區新正縣談判劃界代表團,與正寧縣國民政府縣長朱門、教育科長鞏保初等組成的談判代表團,邀請駐新寧縣羅川鄉紅一軍團一師政委鄧華和國民黨平涼縣黨部書記長作為評判,在正寧縣城山河鎮經三輪談判,在維護抗日大局、有利國共合作、避免紛爭的前提下,最終劃定新正、正寧兩縣蘇區和友區的行政區域界限。劃界后,新正縣轄5區28鄉約1500平方公里3.4萬余人。區域劃界解決了特區統一戰線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即過去到友區籌捐籌款、把游擊隊拉到友區活動等問題得到了糾正,蘇區與友區的關系日趨正常和密切。中共關中特委還在友區淳化、旬邑設立了兩個紅軍募補處,主要從事黨的地方工作。至此,關中特委共管轄新正、新寧、赤水、淳耀[5]4個縣委19個區委。
總之,這一時期,中共關中特委的工作主要圍繞統一戰線開展。為此,在爭取民團、對友區的群眾工作中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由于長期的游擊戰爭,大多數國民黨地方民團和黨領導的游擊隊結怨較深。但是在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經過習仲勛和關中特委其他同志艱苦細致的工作,使一些過去有統戰關系的民團進一步與特區政權靠近。如寧縣的劉鐵山、宜君的沙秉炎,與關中特區武裝訂立了互不侵犯條約。大多數民團團丁發生動搖,或表示要抗日,或表示要扔槍不干。赤水縣土橋民團團總令團丁去打抗日救國會,團丁不但不執行命令反而攜槍投奔了蘇區。為了做好民團工作,關中特委采取的對策是:(一)停止讓民團嘩變的辦法,確定民團留在友區行政機關指揮之下,爭取民團在政治上變成抗日隊伍,而不強求名義上的改變。對于已有覺悟的團丁,教育他們留在民團內工作,指導他們采取恰當的工作方式和斗爭的策略。(二)對民團上層分子即使沒有誠意,但只要有抗日表示,也要利用,還可以在給養、防地等方面予以讓步和幫助。(三)發動民團駐地的群眾和黨組織去參加爭取民團的工作。(四)通過紅軍的政治機關幫助縣長辦理民團訓練搬班,開展民團中的政治教育工作。
習仲勛在加強與國民黨的統一戰線工作過程中,顯示出靈活的政治頭腦和高超的工作藝術。西安事變后,關中各縣雖然成立了抗日救國會等群眾團體,但多數只是徒有空名。城鎮工人附屬于商人的抗日救國會,鄉村中聯保主任和保甲長兼救國會主任,而真正的群眾抗日救國會并沒有建立起來。據此,中共關中特委提出的策略是:首先,利用這些空頭組織名義,組織起各業各界救國會與下層的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然后民主選舉全縣總機關,并將國民黨縣長選舉到委員會中來,淳化縣首先采取了這一形式,推動了抗日救亡群眾運動。其次,利用舊政權組織與救國會合一的形式,先爭取群眾一般的民主自由,隨著群眾的覺悟程度和組織力量的增長,進而以救國會控制保甲或代替保甲政權。再次,組織農民抗日救國會允許富農參加,即使某些地主豪紳分子,如果贊成抗日救國也可以加入抗日組織,以實現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第四,關中特區四縣的抗日救國會與友區合并起來,建立統一的抗日救國聯合團體。第五,改善群眾生活,克服工作方法上“左”的毛病,加強黨組織工作,發揮組織在群眾斗爭中的核心作用。
1937年1月2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陜甘省委,李維漢為書記,張邦英、習仲勛等13人為委員,關中特區劃歸陜甘省委管轄。同年3月,中共陜甘省委結束。李維漢在關中特委近兩個月時間里,多次與習仲勛交流、討論關中以及周圍地區的政治軍事形勢和統一戰線工作,認為關中地區黨的工作的總方針應當是:(一)擴大統一戰線工作,為和平而斗爭。(二)把剛從游擊戰爭中跳出來的蘇區變成鞏固抗日根據地。為此,習仲勛親力親為,不遺余力。1937年4月,中共關中特委移駐新正縣(今陜西省旬邑縣)馬家堡。在距馬家堡約二三里的是一個叫青村的地方。習仲勛在馬家堡的辦公地在一戶臨近溝畔的住家里,站在溝畔瞭望,對面的青村盡收眼底。很快,習仲勛把青村納入了他的工作視線。王常泰是青村最早的共產黨員,又是村黨支部書記,習仲勛首先通過他來了解村情,并要他介紹一些統戰對象。王常泰首先介紹了穆振江。穆振江是青村首富,卻善待鄉鄰。習仲勛很快和穆振江見了面,向他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講共產黨的政策。穆振江聽得津津有味,不時地點頭,當即表示:愿意為共產黨辦事。當他獲知特委機關急需辦公用的復寫紙而因國民黨封鎖難以買到時,穆振江冒著風險到國民黨統治區彬縣托他的朋友想法購買,然后將復寫紙縫在棉襖里,躲過國民黨的哨卡,安全送到馬家堡。經過考驗,穆振江被習仲勛秘密發展為共產黨員。為了進一步擴大共產黨的影響,穆振江又把他的好友、同村的姚春桂介紹給了習仲勛。姚春桂當時是國民黨把持的職田鎮民團團長。職田鎮長期以來是國民黨的反共堡壘,鎮內不僅駐有民團,還有國民黨正規軍、特務。關中特委所在地馬家堡離職田鎮不到一里地。經過習仲勛細致的工作,姚春桂終于被爭取過來。白天,他以民團團長的身份在職田鎮履行公務,晚上,讓親信把他從城墻上吊下來,悄悄地到馬家堡找習仲勛、張仲良、張鳳岐等特委負責人“打麻將”,借機向共產黨傳送情報。因為有姚春桂這樣一個內線,關中特委對職田鎮城內國民黨人員動態、兵力部署掌握得一清二楚。姚春桂還通過穆振江向習仲勛輸送子彈等軍事物資。
1937年8月,國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9月西北革命根據地改稱陜甘寧邊區。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后,關中特區劃歸邊區政府管轄,改稱關中分區,成為陜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習仲勛恢復穩定的關中分區,位于陜甘寧邊區最南端,總面積7000多平方公里,北與延屬分區和隴東分區相連,東、西、南三面同國民黨統治區接壤,是陜甘寧邊區的南大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為保衛延安、保衛黨中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注釋:
[1] 關中特區是在陜甘邊根據地南區的基礎上成立的。中共陜甘邊南區委員會和陜甘邊南區革命委員會成立于1934年9月,到1935年下半年,南區黨委下轄新正、赤水、淳耀、新寧永紅等縣委。1935年10月,南區蘇維埃政府及各縣蘇維埃政府先后成立。
[2] 《習仲勛傳》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241頁。
[3] 《習仲勛傳》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243頁。
[4] 《習仲勛傳》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247頁。
[5] 永紅縣1937年4月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