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的少先隊活動存在少先隊員自主性發揮不充分、實踐活動不足,特色不突出,活動存在成人化、形式化、課堂化現象。為了增強少先隊的思想性、先進性、自主性、實踐性,增強少先隊員的光榮感和組織歸屬感,更好地服務少年兒童快樂生活、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開展具有“主體性”“趣味性”“本土性”的特色少先隊活動是未來少先隊改革的趨勢。
關鍵詞:少先隊活動 主體性 趣味性 本土性
一、發揮少先隊組織作用,增強少先隊活動“主體性”
少先隊活動的主體歸根到底都是學生,各隊輔導員僅僅只是活動的引導者和合作者,而不應該是決策者和領導者。少先隊活動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主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主要指的是要充分發揮少年兒童作為“主人翁”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開辦活動時,雖然隊員的年齡段不同,但是隊員的主體性原則是不變的。在開辦活動時,少先隊活動的組織者可以逐漸變為學生,例如小學高年齡段的學生完全有自己出主意,想辦法,定計劃,辦事情,搞活動的能力,輔導員這個時候往往可以將活動歸還于學生,成為其中的參與者,甚至是旁觀者。少先隊活動還可以采用混齡教育,用高年級隊員來替代掉輔導員的身份,讓大隊員帶著小隊員做活動。例如:某些學校開班少先隊電視臺活動,從負責人到主持人到參與者到觀眾都是青少年兒童,根據其年齡的差異參與不同的分工,而輔導員此時則作為活動的幫助者,幫助完成一些隊員完成不了的事情。
二、增強綜合實踐活動,加強少先隊活動“趣味性”
《少先隊改革方案》中提到“創新豐富實踐活動品牌,大力支持、積極鼓勵基層少先隊組織開展生動活潑、時代感強的主題隊日和課內外、校內外少先隊實踐活動。”提到少先隊活動往往指的都是“入隊儀式,隊前培訓,主體班會”等,而往往具有濃烈的課堂色彩和形式主義色彩。任何事物僅僅掌握理論是遠遠不夠的,這也正是少先隊活動與德育教育融合不到位的原因,少先隊隊員掌握隱形課程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實踐,唯有去實踐才能夠讓學生真正的體驗。青少年兒童根據其認知發展,青少年對活動的參與度多少往往取決于這個活動的趣味性。
三、結合地方資源,增強少先隊活動的“本土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一下,一切事物開始趨于雷同,而少了自身的那份獨特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亦是呼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堅持我們文化的本土性,文化亦如此,教育也如此。北京上海為什么要出土當地的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準則,則是因為當地教育部門考慮到起地方的獨特性,要增添一些符合當地本土色彩的事物。
“地方文化是在當地特定的歷史、宗教和地理環境中長期文化積
淀的結果,地方文化資源包括市、縣范圍內的文藝人才資源、民族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以及同文化發源緊密聯結的文化設施、資金等[4]。”少先隊活動可以結合當地的人文歷史資源、自然環境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在地方人文歷史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少先隊活動資源,尤其針對國民教育的活動資源[5]。青少年對于國家的概念太大,而少先隊活動中可以從家鄉出發,首先培養學生的愛家鄉的情懷,再逐漸上升到民族和國家;自然環境資源包含水資源、礦產資源等,例如組織春游活動,主要是培養青少年兒童對于大自然的喜愛,從而使青少年兒童樹立環保意識;非物資文化資源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資源對于青少年兒童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他們對于青少年兒童具有新鮮感,非物質文化資源也包含著我國的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青少年兒童很難接觸的資源。利用非物質文化資源開展少先隊活動,會使活動更加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
少先隊活動的本土性也可以于校本課程相融合,校本課程是基于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根據學校特色制定的課程,因此其具有獨特性。少先隊活動與校本課程整合開發之后,其在凸顯教育性與實踐性的基礎上更具綜合性、自主性與生成性,為少先隊活動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生也在相對持續、穩定、系統的活動學習中,通過親身體驗,全面提升素養,張揚個性品質,成長為更加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6]。
少先隊活動是少先隊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成分。少先隊活動始終要堅持主體性原則,兒童性原則、實踐性原則、輔導性原則和系統性原則。除此之外,少先隊活動的“趣味性”也是決定活動開展成功與否的關鍵。“本土性”則是使少先隊開展獨特的關鍵。開展“主體性”“趣味性”“本土性”的少先隊活動,仍是我們未來需要不斷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少先隊改革方案[J]. 少先隊研究,2017,(02):4-10.
[2] 張亞麗.有味有趣有效———特色化少先隊活動課的實施探索 [J].福建教育,2015(10).
作者簡介:馮童(1996-),女,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族:漢,職稱:無,學歷:在讀本科。研究方向:無,單位: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小學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