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產業興旺基礎在農業。當前,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加速轉變,品牌農業對現代農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日益增強,品牌化成為農業現代化的核心標志、農業農村突破發展的基本共識。
關鍵詞:品牌農業 鄉村振興 問題 策略
一、品牌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規劃引領不夠,頂層設計有待加強
農業產業發展戰略規劃有效實施水平不高,少數規劃成“擺設”,沒有付諸實踐。培育發展品牌農業頂層設計缺失,研究思考不夠,戰略規劃、頂層設計“統”的作用發揮有限,導致農業產業品類多、布局散,生產經營主體多、規模小,各自為陣,單打獨斗,無論生產加工,還是經營推廣,都處于粗放型階段。
(二)發展觀念滯后,品牌意識有待加強
受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和觀念的束縛,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對現代農業生產、加工、營銷知識較為匱乏,沒有充分認識品牌農業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戰略地位。一些企業即使成功摘“牌”,大多也束之高閣,沒有發揮好品牌作用。
(三)品牌體系不優,示范帶動有待加強
缺乏區域公用品牌的帶動,沒有形成具有地方標識的主打品牌和梯度分明、結構合理的品牌體系,導致農業產業的集聚度不高、知名度不高,產業發展缺乏內生動力和市場活力。
(四)基地建設零散,生產組織有待加強
農業產業規?;?、組織化、標準化程度不高,“三品一標”農產品涉及面積占可生產面積較低。新型經營主體規模小,龍頭企業帶動力弱,與農民利益聯接不緊密。同時,受地形條件制約,農業機械化率較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物流運輸成本等較高。
(五)輸出渠道不暢,營銷推廣有待加強。農產品銷售的主要市場仍然在本地,市場帶動不足和物流渠道不暢相互掣肘。營銷推廣方式仍顯單一,營銷體系不健全、營銷人才匱乏等問題較為突出。
二、推進品牌農業加快發展的建議
(一)創建品牌,推動農業品牌體系升級
一是精心培育區域公用品牌。立足產業基礎、農耕文化、生態資源,培育打造“黔江獼猴桃”“武陵山絲綢”“黔江無抗生豬”等3個區域公用品牌,塑造黔江品牌農產品整體形象。二是提檔升級企業產品品牌。重點圍繞“黔江珍珠蘭茶”、“黔江地牯牛”、“黔江腎豆”、“黔江雞雜”、“黔江牛肉脯”等現有優勢品牌,在生產、加工、營銷等各個環節加大宣傳和滲透力度,不斷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盡快填補我區國家馳名商標空白。三是提速發展“三品一標”品牌。圍繞已獲得有效認證的“三品一標”農產品,對各個單品實施提檔升級,提高發展質量和水平。著眼于把黔江打造成為國家康養旅游示范基地和武陵山區山地特色現代農業示范區,培育打造一批適應現代市場需要的綠色健康農產品。
(二)提質增效,夯實品牌農業發展基礎
一是加快推進基地規?;?。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建設各具特色的規模化品牌農業基地和優勢產業帶,夯實品牌農業發展載體,提高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建設。二是強力推進生產標準化。制定完善產品分級、包裝設計、物流運輸等與品牌培育相關的標準體系,確保產、貯、加、銷各個環節有標可依、照標生產,以標準體系保證農產品品質。三是聚力推進經營產業化。著重發揮區域公用品牌“統”的作用,打破生產經營主體單打獨斗的局面,構建以市場牽龍頭、以龍頭帶基地、以基地帶農戶的產業經營體系。
(三)統籌聯動,匯聚品牌農業發展合力
一是突出市場主導地位。尊重市場規律,主動適應市場多樣化、個性化、安全化需求,讓需求側與供給側精準匹配。充分依靠市場手段,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生產經營主體增強發展品牌農業的堅定性。二是大力培育發展主體。加快培育壯大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創建主體,增強創建主體對品牌的認識。尊重和維護企業主體地位,針對現有的市級龍頭企業、區級龍頭企業和產業基地,加快培育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三是加大政府引導力度。把政府“有形的手”與市場“無形的手”有機結合起來,重點發揮政府在戰略規劃、頂層設計、制度創設、標準構建、市場監管等方面職能,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研攻關、市場環境優化等方面提供優質公共服務。
(四)宣傳營銷,突顯農業品牌內涵特質
一是加強媒體推廣。充分利用武陵都市報、黔江廣播電視臺、政府網站、今媒體等區內媒體平臺,深入產業基地,深入生產車間,加強品牌宣傳。增強新媒體意識,善于把微信、公眾號等現代媒體融入到全媒體報道新格局,多角度全方位宣傳品牌農業發展。二是注重展銷推介。組織區內品牌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開展形式多樣的品牌推介活動,抱團參加中國西部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武陵山農博會等大型展會,與同類產品比品質、拼市場。三是突出電商推送。集中優勢品牌農產品,在淘寶開通以主打優勢品牌農產品為主要商品的旗艦店或特色館,讓黔江的品牌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足不出戶,即可擁有國際國內大市場。
(五)強化保障,優化品牌農業發展環境
一是積極對接國市政策。突出抓好與市級農業主管部門的無縫對接,更好發揮信息優勢帶動產業發展。深度挖掘黔江作為全國首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區、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區的支撐政策,從定位中找項目、找資金、找支持,把各類支農惠農強農政策用好用活、用夠用足。二是爭取財稅金融支持。積極向上爭資,彌補財力不足短板。健全完善農業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按規定減免稅收,讓利于企業,減輕企業負擔。加強與中和農信等金融機構、擔保機構深度合作,鼓勵向農業企業加大支持力度,放寬條件,優惠費率。三是強化機構人才支撐。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引進和培育研發機構、科技服務機構。整合培訓資源,建立實訓基地,培養一批懂品牌、會經營、懂技術的企業主體和新型農民。
參考文獻:
[1] 薛梅.品牌農業型新型村鎮規劃研究[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15.
[2] 孫炳權.王愛花.品牌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農業與技術,2017.
[3] 嚴先鋒.海南省品牌農業發展的現狀、瓶頸與對策[J].北方園藝,2017.
作者簡介:吳孝霞,中共重慶市黔江區委黨校助理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