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嬰
【摘 要】中國目前會計信息存在失真現象,不但影響了國家稅收,還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整個經濟工作的秩序。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會計信息已成為經濟領域最重要的信息來源之一,會計信息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資本市場的健全、投資者信心、企業前途以至國民經濟的發展。介紹會計信息質量的制度性規定,分析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主要因素,探析如何提高信息質量。
【關鍵詞】信息質量;影響因素;會計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會計信息對企業的運行的作用日趨顯著,這樣就使得政府制定了新的會計準則與之相匹配。當前我國的企業會計準作為其領域的相關規定對當前的會計活動進行一定程度的監督以及規范。在我國制定的會計準則中對會計信息的質量是這樣規定的,其是企業運行過程中對于當前的運行狀況以財務報表的形式進行展現,并為企業的領導者的決策以及企業的運行方向服務的。當前社會中卻存在著很多的會計信息質量失真的問題,其在很大程度上對企業甚至我國的經濟發展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這些都引起了從政府到地方企業的廣泛關注。本文就會計信息質量失真的原因以及解決措施進行了探討。
一、會計信息質量的制度性規定
1.中國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企業會計準則是管理會計的基本要求,對中國會計工作起到了規范與監督作用。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會計信息質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是對企業財務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財務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對投資者等使用者有用應具備的基本特征。中國于1993年開始執行的《企業會計準則》以一般原則的形式規定了以下質量特征:客觀性、相關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時性、明晰性、謹慎性、重要性和完整性等。
2.國外會計組織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規定。從規章制度上認識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相對規范和確切的,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總結了各會計職業團體關于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研究的基礎上,開拓性地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與財務報告目標區分開,在其發布的《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中比較全面地闡述了會計信息必須符合的一系列質量要求。這些要求包括可理解性、相關性、可靠性、可比性等,另外把重要性與成本效益原則作為兩個主要限定因素。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發布的《關于編制和提供財務報表的框架》中,對于會計信息提出了可理解性、相關性、可靠性、可比性等質量特征,并將可理解性、相關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作為四項主要質量特征,另外把及時性、效益與成本之間的平衡作為兩個限制因素。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相關性和可靠性是國外會計組織所共識的重要會計信息質量特征。
二、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主要因素
1.社會道德觀念、倫理修養與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觀念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1)基本會計信息的控制人員由于職業道德,專業素質等內因以及行業會計制度的規定等外因的影響,造成的對政策法規理解不透,運用相關條款不當或賬務處理錯弊而導致的報出會計信息與實際信息不符。主要行為有:1)原始記錄和會計數據的計算、抄寫錯誤;2)對事實的疏忽和誤解;3)對會計政策的誤用。(2)控制會計基本信息的人員為了會計主體本身或相關主體的局部利益,不顧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對會計信息真實性的要求,故意篡改、偽造、編造有關的會計憑證,虛報、漏報、瞞報有關的會計數據而造成報出信息與會計主體本身的實際信息不符的現象。會計信息的故意失真的類型:1)無中生有型。有關經濟業務并未發生,相關收入、盈利、資產、負債、權益等并不存在,而是通過攝取假證據,編造假資料、假合同、假印章,編假報表,憑空捏造收入、盈利、資產、負債、權益等經濟業務的造假行為,其表現形式是造假一條龍。2)改頭換面型。故意歪曲、掩蓋、隱瞞會計信息的真實面貌,隨意增減甚至刪除經濟業務的原始記錄,使其原有經濟業務記錄面目全非。如真盈假虧,真虧假盈,將大盈改小盈,將大虧改小虧等。3)真假雙簧型。常見的是兩套賬,一套是真賬,對內;另一套是假賬,對外。也有兩套賬以上的,如真賬只有一套,假賬則好幾套,有的假賬對付稅務機關、有的對付投資股東、有的對付上級主管部門、有的對付債權人等。
2.會計改革的滯后性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會計改革總是由經濟新情況—會計理論研究—會計實踐應用這一規律進行的,會計改革的滯后規律決定了這一矛盾得不到根本解決,從而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3.會計信息的供需矛盾影響會計信息質量。會計信息的充分性是避免商品生產和貿易以及投資貿易風險的基本前提,是減少貿易和投資誤區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中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中的主要承諾。當前,中國會計報告制度無法提供足夠的披露動機,會計信息提供者出于成本效益原則和自身利益驅動,往往進行選擇性披露、模糊性披露和錯誤披露。總體而言,會計信息是供小于求的,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后,會計信息需求者數量增加、結構復雜、對會計信息的偏好多種多樣,會計信息供不應求的現象日趨普遍。
4.會計信息固有的模糊性影響會計信息質量。會計信息固有的模糊性產生的原因:(1)以價格為基礎以貨幣為尺度記錄的物質形式下的資金運動不是價值量的準確運動,這種情況的存在使得以貨幣為計量尺度的會計信息具有必然的模糊性。(2)會計主體生產過程中資金運動是會計主體產生后持續的絕對性連貫,而反映資金運動的會計形式——會計信息卻是期末的匯總在時點上的連貫,會計信息的連貫性是相對的,間斷性是絕對的,由此而產生會計信息的模糊性。
5.會計信息質量實現的限制和約束條件。(1)成本效益原則。成本效益原則是指企業提供一項會計信息時所帶來的效益,應該對比提供會計信息所花費的成本,只有在確保效益大于成本時,提供會計信息才是值得的。(2)重要性原則。重要性原則是指企業在會計核算和提供會計信息的過程中應該區別經濟活動的重要性,從而采取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程度以及不同的會計披露政策。
三、提高信息質量問題的對策建議
第一,在企業內部進行企業自制的改善,并積極的提升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首先要依據企業的基本情況進行會計部門規范的設定,對當前的會計部門進行規范化改進,使得單位內部的部門構架、構架設置以及運行規范進行合理的規范化處理,以使其為企業的發展服務。
第二,對于國家頒布的會計準則要進行嚴格的遵守,在企業的運行過程中,對于國家標準的會計制度要進行貫徹,并依據相關的規定給出準確的、真實的、完整的會計信息,并不能對企業的會計信息進行人為的增加以及刪減。
第三,在企業的內部構建內部管理制度,強化從企業內部進行管理會計。在會計企業內部的管理過程中,依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職能分割,并進行具有協調作用以及制約作用的管理制度,這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會計信息質量的失真,進一步的就會會企業的運行狀態造成影響。
第四,在企業的會計部門實施會計信息的責任制,企業的會計部門的領導對會計信息的制定進行統籌,并對其真實以及完整性負責。同時對于企業的會計信息的制定以及披露都有有財務部門的領導進行統籌和負責。而企業中的其他部門也可以對會計信息的制定給出相應的建議。此外,企業還可以借助外面的專業人士對企業的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以及完整性進行審查,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企業的會計信息的真實及高質量性。
【參考文獻】
[1]崔曉鐘.會計信息相關性與可靠性比較研究[J].金融經濟,2006,(2).
[2]葛軍.淺析會計信息質量[J].經濟師,2006,(1).
[3]財政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Z].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