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學 李井俊
【摘 要】礦山地質環境作為整個環境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制約著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礦藏開采的方法中露天開采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生產效率高等諸多優點,而露天開采會嚴重地破壞礦山的地質環境,由于大部分的開采作業都是在露天的條件下在地表進行,會污染地表飲用水,還會帶來其他方面的地質災害,所產生的大量的廢水廢氣會嚴重地污染周圍的環境。本文首先分析了露天采礦對地址環境的影響,然后闡述了治理和恢復礦山環境的重大意義,最后提出了露天采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恢復的策略
【關鍵詞】露天采礦;環境破壞;治理和恢復;意義;策略
一、露天采礦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能源需求量與日劇增的同時,各種礦產資源的大規模無序開采現象屢見不鮮,不僅嚴重破壞了周遭的生態系統平衡,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更是改變了地質的基本結構,進而給人們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其中,礦產作為我國產量最為豐富的礦產資源,地上、地下均有分布,在進行露天開采時,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開采工人的生命安全,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開采過程會對周遭的地質環境產生下述影響:
其一,增加了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露天礦山在進行開采過程中,開采人員為便捷后期的開采過程,通常會剝離礦體表面覆蓋的土石,將礦體自上而下分為幾個梯段,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嚴重破壞了巖體的基本結構,增加了山體坍塌以及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危及周遭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其二,石質荒漠化與植被荒蕪化現象嚴重。在進行礦產資源開采過程,由于開采工人不恰當的開采方式以及采用不適宜的開采工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嚴重破壞了原有的植被系統,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進而導致土地喪失了原有的生產能力,人地矛盾愈發尖銳化,尤其在露天的開采環境中,工人在進行開采的過程中遺留了大量的礦石和礦柱,生態系統嚴重破壞的同時石漠化現象也愈發嚴重。與此同時,由于開采區域內幾乎全部為石頭,植物無法在這種環境中進行生產,也間接導致了植被的荒蕪化現象嚴重;
其三,水資源被嚴重污染的同時,水土流失問題也愈發嚴重。在進行開采的過程中,為保障開采質量和開采效率,通常首先會消滅開采區域內的所有植物,這種措施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導致原油土地表面的生態性能喪失,同時也導致水土損失問題嚴重,各種荒漠化的境地規模也逐步擴大。除此之外,開采過程中各種廢水、污水的隨意排放,使得對人體有害的礦物質大量溶解于雨水中,隨著開采過程中排出的污水一起順著山體留下來,進而對周遭居住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
二、礦山環境治理與恢復的必要性
由上述可知,隨著開采規模的不斷擴大,開采強度的不斷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雖然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但同時也給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埋下了嚴重的安全隱患,給社會添加了眾多不穩定性的發展因素,進而對國家發展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故此,為規避上述問題,降低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解決好礦山開采過程中的環境問題,尤為重要:
第一,礦山環境的治理和恢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礦山區域人們的生活品質和生活質量。在進行露天開采過程中,水資源與大氣資源嚴重破壞問題屢見不鮮,各種廢棄物的堆砌也增加了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從而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由此,在對礦山環境進行治理和恢復的過程后,不僅能有效地解決環境污染等問題,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一個健康的環境,從而從根本上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和生活質量,同時還能有效地排除開采過程中的安全隱患等問題,保障了開采工人與周遭居民的生命安全;
第二,緩解了當下我國土地資源短缺的現狀,提高了土地資源的利用率。當開采工人在進行露天開采的過程中,各種廢棄物的堆砌在一定程度上行導致大量的土地資源浪費,人們無法對其進行耕種,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而在對礦山環境進行治理和恢復后,工作人員將原本堆砌的礦渣進行清理,然后在經過經過覆土、開墾等過程,不僅增多了耕地范圍,同時也給予了礦工以及本地公民一定的經濟發展渠道,保障了社會的平穩和諧發展;
第三,降低了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保障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在工作人員在進行礦山開采,由于開采過度以及開采不當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原有礦山的地質結構,從而增加了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當對其進行中治理和恢復后,原有的生態平衡得到恢復,有利于規避坍塌和滑坡現象的出現。
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恢復
在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恢復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應堅持“以人為本,提高防災減災意識”、“采取多種手段相結合的方式”以及“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原則。同時在進行地質環境的治理與恢復過程中,可采取如下措施:
其一,采取支擋、削坡以及加固和壓腳工程等措施,來降低崩塌、滑坡等問題的發生頻率,并對其進行有效的防治;其二,將開采過程中的礦渣、石頭等集中陳列,定期處理,以期降低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同時還應該規劃建立引流系統,對可能形成積水的地區進行有效的疏導;其三,在進行礦產資源開采過程中,由于部分企業采取無序開采模式,對于地下水等有限資源無節制使用,從而導致地面沉陷、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問題時有發生,進而對開采者以及周遭居民的生命安全造成重要影響,故此為規避上述狀況的發生,有關工作人員可通過采取防滲帷幕等手段對其進行防治處理,同時也可采取回收廢氣土石進行填埋的方式,有效地處理由于采空面積過大而出現的地面裂縫等問題,以期達到防控地質問題出現的目的。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近年來,隨著我國對礦產資源的過度開發,礦山環境以及周遭生態系統的平衡性能狀況不容樂觀,故此為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降低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工作人員在進行礦能的開采過程中,應提高對主動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恢復的重視程度,使得以往的荒地變得生機勃勃,進而在保障礦山資源合理化開發的基礎上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明.露天采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及恢復.《科學時代 》,2013年13期
[2]尹秀貞,陳剛潘,愛宏.淺談山東省棗莊市某露天開采石灰巖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恢復.《化工礦產地質》,201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