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秋蓉
摘 要:小學數學是小學教學學科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運算能力又是構成數學學習基礎能力的基礎,也是構成數學核心素養基礎層級的重要內容,教師注重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對學生現階段的數學學習及今后的數學能力有著重要作用。文章結合作者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經驗,探討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措施。
一、核心素養簡述及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價值研究
1.核心素養
PISA認為,數學學習中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是個體在各種情況下形成、使用和詮釋數學的能力,內容包含數學推理、數學概念應用、過程、工具、描述解釋與預測現象,等等,這能幫助學生更具反思性和創新性地認識數學所扮演的角色,并在熟練應用數學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判斷與決策能力[1]。我國著名的李星云教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小學生應具備的六大數學核心素養,分別是數學交流、數學推理、運算能力、空間觀念、數據分析能力、數學建模,而運算能力就是基礎中的基礎。
2.小學數學計算教學在核心素養指導下的價值
長期以來,運算能力都是我國小學數學中學生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甚至被視為最基本的三大能力,是數學教學的基礎,也將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小學數學新課標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有明確的指示,其內容包含“四基”與“四能”,即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以及發現與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還在“會算”的基礎上提出了“用算”的價值,即計算只有在用的時候,才能發揮其真正的作用,“用”是為了引導“算”,“算”則是為了解決如何去“用”,兩者是統一的關系[2]。
二、影響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因素分析
1.受到思維的限制
筆者在長期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發現,很多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受到限制,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大多是無法找到一個能夠有效提升的方法,不少學生在學習計算的過程中,沒能成功打破思維僵局,尤其是針對一些比較復雜的計算問題時使用正常的算法,這樣就會使得學生在計算中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還會增加計算失誤的概率,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習慣。另外,學生還會受到定勢思維的困擾,在一些四則運算中就會遇到很多問題,如10+2.5÷0.5,學生容易出現從左到右運算的情況,而忽略考慮乘除法優先的原則,于是影響了計算的正確率。
2.數學基礎不牢
學生的數學基礎不牢也是困擾其數學計算能力的重要因素,計算是一項具有非常強的綜合性的能力,需要學生全面深入了解基本運算法則,具備一定的口算與心算能力,但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都會因為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對計算法則不熟練、基礎知識不扎實等原因影響其計算的效率與計算的準確性。
3.重視程度不夠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與廣泛普及,學生在數學計算學習過程中不少都使用了計算器或手機的計算功能,有著高的準確性與便捷性,這直接導致學生對數學計算學習的不重視,學生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思考數學的計算問題,也就無法鍛煉和提高自身的計算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措施
1.加強計算數學教學設計目標的導向性
在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指導下,小學數學的計算教學目標必須符合核心素養培養的相關標準。小學數學教學目標就是預期下的學生學習效果,由于其具備了預期的性質,而數學目標的學習主體必須是學生,因此,教師在設計計算數學教學目標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全面掌握學生學習結果分類的知識,追求明確、具體和可視化的目標,在教師明確學生預期的計算教學結果后,才能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課堂上充分應用各種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完成數學計算的學習任務,更好地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比如在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學習內容時,基于核心素養的培養標準,教師可以將教學的目標設置為以下三點。
第一點是要求學生先經歷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乘法計算過程,學會應用點子圖等工具更直觀地呈現乘法計算的過程,從而明確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筆算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和計算形式。第二點是讓學生掌握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以正確的計算邏輯進行計算。第三點為感受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計算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意義,借以激發學生學習小學數學計算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習積極主動性。從以上的目標設置可以看出,通過數學計算教學來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就是要讓學生清楚地了解整個計算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點子圖的直觀表現形式,親身經歷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應用,從理解算法、掌握算法、熟練豎式書寫格式的學習規律出發,培養學生對數學計算學習的興趣。
確定學生的計算教學目標后,在具體的應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教學策略,比如遷移轉化方法,這就可以引入學生已掌握的一位數口算與兩位數筆算的知識,讓學生由易到難逐漸形成知識的遷移。也可以采用直觀與抽象結合的策略,如點子圖或是算式合并過程的抽象算法讓學生明確整個計算過程。
2.提高小學數學計算教學內容的科學性
小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性階段,在這個學習階段中,學生有其自身的學習規律與過程,教學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這就要求教師做到意圖明確、層次分明。比如在學習“小學的加法和減法”知識時,教師為學生編排的練習主要可以分為三項,分別是小數加減法、小數加減混合運算、整數加減法運算定律轉移到小數。這個過程能夠讓學生很快發現小數知識與整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明白數學知識的相通性,這與小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相符,而教師重視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的方式也更能促進學生形成更縝密的數學思維。
為此,教師在教學課堂上就要從以下幾點出發:首先,要深入了解教材編寫的意圖,比如“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教學實際上就是多位數乘法的基礎,也為學生學習“數與代數”做準備。教師可通過多元表征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算理與算法,積累計算經驗,形成有關數學計算的生長型素養。其次,教師要從計算知識的本質著手,科學地整合數學知識內容。比如關于“多位數乘以一位數的筆算”,多位數中都是以一位數分別取乘以每一位,再加上所得乘積,這實際上是綜合筆算加減法,教師重點要教會學生區分和融會貫通。最后,細致地研究學生的認知水平,優化教學內容。站在學生的角度有針對性地主動避免學生計算可能出現的誤區,及時給予指示與指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計算教學課堂上,教師應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愛算、會算和用算開展指導性的整合式教學,主動從學生的角度去發現學習數學計算知識的問題,讓學生從中積累更多的計算經驗,挖掘學習興趣,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才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江榆.新課改下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有效性初探[J].華夏教師,2012(12).
[2]丁玉俊.新課改下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探析[J].才智,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