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玉敏
摘 要:教育應該要面向全體學生,班級中的弱勢群體更應該引起教育者的關注,他們的存在決定了班級德育的成敗。鑒于此,弱勢群體的道德教育應越發注重“培根養心”,教師應用自身的責任心撐起一片藍天——讓弱勢群體收獲信心,讓愛心融化孩子冰冷的心——收獲孩子們的愛心,讓耐心伴隨孩子點滴進步——最終讓孩子們收獲一顆恒心。
一、關注弱勢群體
通常社會上說的弱勢群體指的是處境不占優勢,并且缺乏改變其境遇的條件的一群人。在農村小學中,最常見的兩種弱勢群體便是留守兒童和外來民工子女。缺失了父愛、母愛,卻擁有成倍的祖輩溺愛的留守兒童雖然在物質上是富裕的,但在心理上、道德行為自控上卻劣于其他孩子,家庭環境將他們推到了特殊的弱勢群體的位子上。外來民工子女正逐漸成為農村學校的主力軍,但家庭條件、生活習慣上的差別讓他們成為了班級同學眼中的弱勢群體。這兩種孩子更需要教師的關注和同學的關心與幫助。
二、弱勢群體的軟肋
筆者調查發現,班級中留守兒童占了1/4,外來民工子女也占了將近1/4,這兩種家庭背景、生活習慣、語言……截然不同的弱勢群體在班集體中的分量不容小覷,他們的心理是健康的,那么班集體就是健康的;他們的行為是危險的,那么班集體就好像埋下一顆定時炸彈,班集體隨時都有可能被他們顛覆。因此,對弱勢群體“心”的培養就顯得迫在眉睫。外來民工子女由于沒有錢,總是充滿了窘迫感,感覺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留守兒童缺乏父輩的關愛和正確引導,而祖父母的縱容導致其很難自我控制,容易惹是生非。這兩種弱勢群體的產生,歸根結底都是家庭環境所造成的。
三、弱勢群體的道德教育策略
(一)責任心撐起一片藍天——收獲信心
加里寧說過:“國家和人民把兒童托付給教師們,這是把偉大責任加在教師身上的一種重任。”責任,是一種使命,責任心,是一種使命感,教師應該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做到熱愛、尊重、關心、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沒有理由去以貌取人,厚此薄彼,助長學生的自負或者傷害學生的自尊。對待班級中的弱勢群體,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培養良好的道德習慣更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這群孩子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創傷,因此對他們的道德教育就顯得越發重要,一個疏忽,他們可能就會滑向犯罪的深淵。就讓教師的責任心為這群孩子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讓弱勢群體在不斷的鼓舞中樹立信心,自信地去面對現實、面對困境,正視自己的弱點和缺點,勇敢地加以克服。
(二)讓愛心融化孩子冰冷的心——收獲愛心
1.讓教師的愛灑下一片暖意
在弱勢群體中的孩子,他們身上缺乏愛心,要么缺失了父母的愛,要么在同學中沒有獲得友誼,自然就不會用一顆愛心去愛別人,于是,在行為上、心理上弱勢群體的孩子就顯得格格不入。教師的愛心就是溫暖的春風,能融化他們冰冷的心,相信冰化以后,就是汩汩的愛的清泉,弱勢群體也能在教師的愛中收獲一顆愛心。
2.讓班集體的愛洋溢于每個角落
為了敞開孩子的心扉,班主任要做的不僅僅是給予弱勢群體愛心,更重要的是喚起整個班集體的愛心,讓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生活中、游戲中用自己的愛心溫暖處于弱勢群體學生的冰冷的心。因為身為弱勢群體的學生也是班集體這個小型社會中的學生,只有集體接納了你,融入了班集體,才能真正地走出陰影,走向光明和成功。
(三)耐心伴隨孩子點滴進步——收獲恒心
教育學生是一個特別復雜的工作,要求教師不僅要擁有一個博愛的心,更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智慧鼓勵并伴隨孩子的點滴進步。面對那些行為乖張的留守孩子犯錯時,教師難免會心浮氣躁,可一味指責只會與教師的初衷背道而馳,這時就要求教師和孩子都靜下心來,客觀地分析問題。
弱勢群體,一個既危險又容易受傷的群體,更需要教育者的關注,因為拉一把,他們同樣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但推一把,他們可能會因為家庭、心理的創傷而墜入深淵。讓教育者用責任心、愛心和耐心來呵護他們那顆脆弱的心吧!
參考文獻:
[1](蘇聯)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林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欒海軍.教育,不要讓愛悄悄走開[J].班主任,2008(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