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蓉
摘 要: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新課改下的初中歷史教學,不僅要傳授學生基本的歷史知識,還要通過歷史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文章結合作者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探討初中歷史德育滲透的若干策略。
一、以課堂教學為陣地,挖掘德育資源
“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突出的三維教學目標之一,該目標旨在通過學科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也與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標相契合。筆者認為,德育任務不是某一門課程或某類教師的專門職責,我們應樹立大德育觀,將德育滲透到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課堂作為歷史教學的主陣地,無疑也是德育的主陣地。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教材為依托,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
縱觀古今中外歷史,無數仁人志士為科學的進步、民族的解放、國家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甚至付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從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比如,教學世界史《沖破思想的牢籠》一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伽利略、布魯諾、牛頓事跡的學習,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情感教育,培養學生敢于挑戰權威、追求科學和真理的精神,又如中國近現代史中,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血灑疆場的關天培、與敵艦同歸于盡的鄧世昌以及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涌現出的無數愛國志士,都是歷史教學中開展德育的良好素材。對這些德育素材進行挖掘,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深入理解,還有利于學生歷史情感的激發和道德素養的提升。
二、以歷史人物為載體,樹立道德典范
歷史的學習離不開對重要歷史人物的學習。古今中外,無數仁人志士以其高尚的情操給后人樹立了光輝的典范,千古流傳。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對重要的歷史人物進行適當地拓展挖掘,讓學生熟悉和了解相關歷史人物更多、更真實的故事,用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熏染學生,潛移默化地滋潤學生的心田。
學習《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一課時,我們走近楚大夫屈原,學習他“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憂國憂民情懷;學習《三國鼎立》一課時,我們走近蜀相諸葛亮,學習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誠奉獻精神;學習《王安石變法》時,我們走近王安石,學習他“宰相肚里能撐船”的寬容大度;學習《辛亥革命》時,我們走近孫中山,學習他“天下為公”的崇高信仰……通過樹立歷史人物道德典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道德震撼,自覺形成正確的人生理想、個性品質,成為有理想、有信念的少年。
三、以綜合實踐為渠道,內化道德情感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初中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處于形成發展期,思想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對于“死”的課本知識難以深入體會,難以將課堂中的德育內化為穩定的道德情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初中歷史的“第二課堂”,給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更加真實、生動、鮮活的歷史資料。
漳州市是福建省重要的革命蘇區老區,有八個蘇區縣,有革命遺址206處,有文物保護單位60個。筆者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以綜合實踐活動為渠道開展第二課堂,在實踐中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比如,暑假期間組織學生參觀漳州紀念館,在真實的活動體驗中,通過充滿歷史氣息的舊址、文物,學生仿佛穿越到那鐵馬崢嶸的歲月,感受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艱苦卓絕的斗爭環境,學習到共產黨為國家解放和民族獨立英勇奮斗的大無畏精神,可以使學生樹立起不忘歷史、珍惜和平與幸福的高尚情操和為國家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理想。
綜上所述,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初中歷史教師要以立德樹人為自己的歷史使命,善于挖掘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德育因子,并結合其他各種有效方法和渠道拓展、滲透德育,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格,讓德育之花開滿歷史課堂、開滿學生心田!
參考文獻:
[1]朱海城.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初探[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2]魏其武.中學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