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猛
摘 要:森林資源規劃設計是為國家、地區及森林經營單位制定林業方針政策,編制林業區劃、規劃、計劃,指導林業生產而提供基礎資源數據,為實現森林資源合理經營、科學管理、永續利用、持續發展,充分發揮森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服務,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準確提供所需有關森林資源調查成果資料。這不僅可為森林資源調查工作帶來準確性,同時也可對數據的精準性進行保障,對森林產業建設的穩步發展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森林資源;規劃設計;改進措施
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方法 (又稱為“二類調查”) 是目前我國森林資源調查中最常用的調查檢測方法和技術手段。通過該方法, 可以及時有效的清查我國森林資源面積, 掌握森林資源動態變化趨勢, 為相關法規政策的修改與制定提供可靠依據。森林資源的調查管理工作不僅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有積極作用,同時可在一定程度上對存在于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環境污染問題進行完善與優化,森林資源的利用效果以及質量都可在這一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完善與增強,最終促使整個林業經濟實現整體提升的目標,這對社會建設的順利進行也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法問題初探
1. 指導思想更新
總體上, 現行的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方法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在確保調查數據精準有效的基礎上同時保證蓄積數據落實到小班, 因此能夠很好的用于森林資源的調查。但是在實際應用中, 尤其是一些礦藏豐富和地勢復雜多變的地區, 該方法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形式下, 我國林業的功能定位已從生產木材為主轉向以生態建設為主, 森林突顯出的生態效益已然改變了人類以往對森林信息的簡單需求。過去那種以“面積”和“蓄積量”為主的調查方法由于缺乏對森林生態環境的有效監測, 難以對森林的生態效益做出綜合評判, 已不能滿足我國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管理和利用。
2.時效性差
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結果更新周期為10a, 更新時間跨度長, 各地森林資源檔案管理和年度更新明顯滯后, 更新不及時。各地經常開展的一些經營活動 (例如:采伐執行率、造林保存率考核、造林績效考核、林地征用等) 大都未納入信息管理, 不能為數據的及時更新提供可靠依據。
3.新技術采用程度不夠
現有的部分先進技術手段如全球定位系統、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等先進技術手段雖然已經不同程度的運用到森林資源調查中, 但是總體上來說這些新技術與森林資源監測密切程度不夠。新技術在森林資源二類調查中的應用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如衛星圖片與實地位置匹配難, 樹木組成、優勢樹種、下木郁閉度等監測因子判讀困難, 數據精準度低等。日常工作中對森林生態狀況和森林資源的綜合監控技術的使用率偏低、對新技術的研究, 開放及推廣工作難度大, 并存在規劃整體性不足, 技術力量欠缺, 信息分析能力不夠等問題。
4.制約調查新技術的應用
為確保數據真實有效, 在采用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法時需進行抽樣控制, 小班調查的蓄積量需要控制在一定的區間范圍之內, 否則, 需要對各抽樣進行修正。在衛星拍片技術還沒有解決大范圍調查中測樹因子精準度的情況下, 利用衛星拍照等新技術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部分地區甚至還需采用大量野外調查的方法進行調查, 既不能保證數據的真實有效, 又浪費人力物力。
二、改進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法的對策
1.扎實準備,為森林資源調查開展打下基礎
森林資源調查的重要性及意義是非常突出的,尤其在現階段各種礦物質大量燃燒產生的污染氣體、塵埃顆粒逐漸增多。另外由于人們大量的砍伐森林,破壞植被,沙塵暴日趨頻繁的前提下,森林的作用更加明顯,一方面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另一方面也可以吸收各種污染氣體,固定二氧化碳,防風固沙。但森林面積廣大,生長環境復雜、種類繁多、技術性強、經費消耗大、耗費時間長,而且調查中可能隨時會遇到一些特殊情況,很可能就因為這一點問題,調查就無法繼續。因此,調查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盡量多的考慮可能出現的意外,保證調查順利進行。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必須落實到小班,不同小班之間根據調查地域各自做準備,有利于提高前期準備的針對性。
2.加強管理,為森林資源調查開展提供保障
森林資源調查工作需要在《森林法》規定的基礎上,不斷的建立健全各種技術指標的落實和組織管理工作,嚴格實施“事前培訓、過程檢查、成果驗收”三個環節管理。首先,調查前的培訓,包括被調查區域的村落、單位和個人都要事前“通氣”,相應的明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過程中,管理部門要加強監督和管理,及時的與調查一線的工作人員溝通,對出現的問題及時的指導解決,關注調查進展,必要時需要調整調查思路;成果驗收,要按照標準嚴格驗收,獎懲分明。對于能保質保量,甚至超額完成任務的調查組或者人員,要給于相應的精神和物質獎勵,最大限度調動調查人員工作積極性。通過這些調查前期、中期、后期的工作,實行全程的監控,這可以有效的促進森林資源調查工作的順利開展,為獲取科學、準確的數據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3.及時總結,為森林資源調查開展累積經驗
森林調查工作涉及的工作內容繁多,工作量大、環境惡劣、持續時間長,經常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同時也會收獲意外的經驗。因此,調查隊伍要針對調查中所遇到的問題和隨時產生的經驗,不定期的反饋和總結,力求最大限度的緩解因各種不利因素對調查帶來的影響,最大限度的收集每一次調查獲取的經驗。如調查技術問題解答及時通知各調查工組認真學習,盡量減少對下一步的調查工作的影響;定期到各工組收集已完成的圖、表、數據,把丟失和泄密的情況降低到最低。尤其是目前很多使用的掌上電腦、GPS定位儀等所產生的數據大部分都是電子版的,需要存放在存儲器之中,這種情況更是需要及時的收集、備份,以免因為下雨、碰撞等意外情況導致數據丟失。
4.突出新技術在森林資源調查中的地位
新時期應加強以“3S”技術為主體的新技術的綜合應用, 以“3S”技術為核心, 利用遙感技術中獲取信息, 由全球定位系統進行定向導航、定位, 采用地理信息系統進行數據處理, 最終進行森林動態監測。充分利用“3S”技術, 并結合工作中的專項調查、試驗分析、數據處理, 固定小班界限, 提高監測度, 加強對具體地塊森林資源及當地生態狀況的綜合監測。盡快將森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實到位, 確保森林經營、資產評估和資源流轉正常進行。
5.加快數據更新速度, 提高數據的時效性
通過計算機技術的應用, 減輕數據處理的壓力, 加快數據處理的速度;開展數據動態調查, 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結日常工作開展森林資源年度變化調查, 對每年的基礎數據進行更新。加強對森林資源監測方法的研究, 不斷探索森林資源預測預警機制, 確保森林資源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結束語:森林工作是事關我國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要有效地開展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的工作,應該結合現有的調查結果。無論是在前期的調查方案的設計,還是在相關突發事件的預見性預案,都需要去進行精心安排與組織,做好培訓、檢查、驗收的三項工作流程。我們應該克服任務繁重、環境惡劣等困難,嚴把技術關、安全關、進度關和質量關,通過森林資源的調查可確保林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順利進行, 為我國林業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提高可靠的信息保障。
參考文獻:
[1]冉隆勝.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新技術應用主要問題以及應對策略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5(14)
[2]吳金貴.試論森林資源規劃設計的調查措施[J].中國林業產業,2016(6)
[3]冉隆勝.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新技術應用主要問題以及應對策略探討[J].農業與技術, 2015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