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爽 王玲
摘 要:在多媒體和網絡環境下,良好的信息素養是學好英語的一種基本能力。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就是要培養他們的信息意識,幫助他們掌握系統的信息基礎知識,形成較強的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意識,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師要從教學目標制定、課堂教學設計、學習策略提供等三個教學步驟著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關鍵詞:英語教學;信息素養;培養
一、英語教學中培養信息素養的意義
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是人能夠判斷確定何時需要信息,并且能夠對信息進行檢索、評價和有效利用的能力[1]。良好的信息素養是推動信息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2]。外語教學手段的現代化,使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一樣,成為學生學習能力的核心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有助于他們理解信息帶來的知識并完成意義建構,提高語言學習能力,擴展學習渠道、提高學習效率。然而,英語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還是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這已嚴重妨礙了現代教育技術在英語教學中強大優勢的充分發揮,阻礙了英語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英語教學中信息素養的培養目標
首先,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意識,使學生具有在英語學習中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信心,認識到利用信息技術能提高自己學習英語的效率,并樂于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認識到信息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資源,具有自身的價值;具有準確地選擇有關英語學習信息源的能力;養成收集、利用信息的習慣。信息意識是學生自覺利用信息資源的內在動力[3]。
其次,要幫助學生掌握系統的信息基礎知識,形成較強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人們運用信息工具開發、利用信息資源的各種能力的總稱,是信息素養的核心。
最后,應培養學生的信息倫理道德修養,使他們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信息道德觀,自覺遵循信息道德準則及法律規范,抵制各種違法信息行為。
三、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1. 制訂信息素養培養的具體規劃,在教學中逐步落實
為了支持學習者主動探索和完成意義建構,教師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檢索工具、信息資源位置及課程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同時滲透信息技術的內容,把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的激勵工具、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并將這些工具全面地應用到各教學過程中,使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整理、組合而相互融合,在整體化的基礎上產生聚集效應。
首先,要正確把握教學目標,制訂信息素養培養的具體規劃。根據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整體設計既能達到大學英語教學要求又能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課堂教學目標。尤其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電腦、網絡及簡單應用軟件的使用規律和特點;理解常用信息技術工具的作用并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逐步具備進行信息收集、處理、傳輸和表達的簡單技能;提高信息收集的有效性、信息判斷的準確性;意識到信息技術是學習的工具、交流的平臺、資料的空間。
第二,教學內容的組織應該將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聽說能力的訓練和培養融入學生使用信息技術進行的各項活動中。一方面教師要收集與教材相關的信息,分析學生的需求點、興趣點及各個學生的特點,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的教學過程和情境;另一方面,設計合適的教學步驟,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支持學生自主地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情境化學習探索。教師要編寫必要的項目、活動指導材料,制定必要的小組活動規則。
以Unit3: A Good Heart to Lean on[4]60-62為例,本單元的語言教學目標是理解對比的寫作手法以及掌握本單元詞匯的用法。結合本單元的特點,教師可將“如何利用幻燈片表達思想”作為本單元信息素養培養的目標,并設計一個以“父愛”為主題的幻燈片制作比賽。鼓勵學生使用與教材配套的光盤,到網上收集一些有關父愛的視聽資料、有關父親節背景資料和圖片、相關的閱讀材料、歌曲、網址等,并將自己的作品在課堂上展示。在這個活動之前,教師要列出需要搜尋的內容、可能要用到的軟件和網站等。這對學生既是一個語言學習的過程,也是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過程。
2.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教學要求》提出課程設計要同時發揮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鼓勵講授適宜于課堂教學的課程,與基于網絡和計算機教學的課程相結合。新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教學可以有以下兩種形式:
通過情景—探究式,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不同類型的學習情境如社會、文化、自然情境,供學生觀察、思考、實踐。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通過自主的認識活動在掌握英語語言知識和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也掌握諸如信息獲取、檢索、加工、表達、交流等信息技能,發展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如在講授Unit4: 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
通過資源利用—主題探究—合作學習式,培養學生信息的生成和表達能力。即在教師指導下,組織學生進行調查和討論,了解可供學習的主題,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項目研究、調查研究等,設計支撐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環境,在研究中學會生成新的信息、表達信息,并掌握科學的學習和研究方法[5]。
3. 幫助學生形成適應信息時代的學習策略,培養學生利用信息的能力
良好的學習策略是學習成功的重要條件。在信息化環境中,人們的學習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學習者不再完全依賴于教師的講授和課本的學習,而是利用信息化平臺和數字化資源,通過信息的收集利用,以探究、發現知識,創造、展示知識。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信息時代的學習策略,如怎樣利用網絡資源學習,利用網絡通訊工具合作、討論以及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創作平臺進行實踐、創造等[6]。
參考文獻:
[1]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M].Washington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0:252.
[2] 周 宏.信息素養的培養與發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15.
[3] 王成如.基于因特網的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4):56.
[5] 李克東.新編現代教育技術基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84.
[6] 張瑞玲.網絡信息時代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探索[J].現代情報,2001,(4):9-10. 轉貼于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