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偃師市人民醫院(471900)郭超森
開放性腎癌根治術對腎癌治療效果顯著,但創傷大、出血量多且恢復慢[1]。臨床研究證實[2],后腹腔鏡腎癌根治術在T1期腎癌治療中的可行性及應用價值較高。本研究選取后腹腔鏡腎癌根治術治療的36例T2期腎癌患者臨床觀察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7月~2017年3月我院72例T2期腎癌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均經CT及腎ECT檢查確診,兩組均36例。治療組男19例,女17例;年齡42~73歲,平均年齡(57.16±3.18)歲;腫瘤位置:左側20例,右側16例。對照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44~72歲,平均年齡(58.26±3.49)歲;腫瘤部位:左側18例,右側18例。比較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腫瘤直徑及腫瘤部位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開放式腎癌根治術,方法:全麻后取患者健側臥位,并在第11肋間作一切口,推開腹內物及腹膜,直至腎周筋膜暴露后,順著游離腎將輸尿管找出;在骼血管平行處進行結扎切斷處理,在有效控制腎蒂情況下用鉗夾將腎血管切斷,并用雙重結扎法對殘端進行處理。若腫瘤與腎上腺有緊密的連接,則需聯合應用腎上腺切除術。標本取出后處理創面,同時留置引流管,逐層關閉切口。
治療組采取后腹腔鏡腎癌根治術,方法:靜脈麻醉后協助患者呈健側臥位,在腋中線髂嵴上2~3cm位置作一切口為第1個操作孔,創建人工氣腹后將腹腔鏡置入,分別于第12肋及腋后線緣下1cm、腋前線2cm位置作切口為第2、3個操作孔并置入相應器械;找出腎蒂,并將腎動靜脈進行游離,后用hem-O-lock夾對其進行夾閉、離斷操作;將腎前筋膜與腹膜進行鈍性分離,并確保間隙足夠大,然后對腎上腺中央靜脈進行結扎、離斷。術后取出患腎,放置引流管,進行切口閉合處理。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療效、手術情況及并發癥進行比較。①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等圍手術期指標。②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并統計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軟件分析本研究相關數據,采用(±s)描述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率”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附表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附表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d)下床活動時間(d) 住院時間(d)治療組(n=36) 138.19±30.37 265.24±71.57 1.84±0.53 2.68±0.82 8.67±1.26對照組(n=36) 159.54±35.42 436.51±96.32 3.52±0.81 3.58±0.96 12.24±2.17 t 2.746 8.564 10.413 4.277 8.536 P 0.008 0.000 0.000 0.000 0.000
2.1 比較臨床療效 治療組有效32例,有效率為88.89%;對照組有效31例,有效率為86.11%,兩組有效率比較無明顯差異(x2=0.127,P=0.722)。
2.2 比較手術情況 治療組手術時間、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
2.3 比較并發癥發生率 治療組并發癥發生率11.11%與對照組16.67%差異不明顯(P>0.05)。
本研究顯示,治療組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明顯意義。應用后腹腔鏡腎癌根治術治療后腹腔鏡腎癌根治術,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治療組手術時間、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較短,術中出血量明顯較少,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后腹腔鏡腎癌根治術可縮短手術時長,減少術中出血量,促進康復進度。腹腔鏡下手術視野更清晰,能及時發現細微出血點并準確處理,有效控制術中出血量,有效防范軀體血液循環不良,加快術后恢復。切口較小,對周圍組織損傷較輕,愈合較快。
綜上所述,后腹腔鏡腎癌根治術、開放性腎癌根治術治療T2期腎癌均可取得顯著療效,但后腹腔鏡腎癌根治術的手術時長更短,術后恢復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