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鄉市第一人民醫院(450000)趙樂 李榮凱 翟成凱
河南省新鄉衛生學校(450000)張瑞芳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從2013年8月~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重癥哮喘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均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為38~68歲,平均年齡為(54.0±5.5)歲,觀察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齡為37~70歲,平均年齡為(54.3±5.6)歲。兩組基線資料方面并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僅做常規治療,應用糖皮質激素、祛痰藥、解痙藥、β2受體激動劑、茶堿類藥物等實施對癥治療,提供靜脈營養支持,改善水電解質紊亂以及酸堿失衡。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治療基礎上,應用機械通氣治療,實施同步間歇式模式,呼吸頻率為每分鐘12~20次,吸氣與呼氣比1∶1.5~1∶2.0,采用加壓力支持通氣模式控制通氣模式,呼氣后實施呼氣末正壓通氣(PEEP)治療,PEEP設置為3~10cmH2O,氣道峰壓為30~45cmH2O,潮氣量為6~8ml/kg,具體輔助通氣過程中根據患者的情況,調節參數以及通氣時間,并注意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4h的生命體征(心率HR、呼吸頻率RR、PaO2、PaCO2),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后哮喘的緩解率、治療期間的用藥量以及死亡率。
1.4 統計學分析 以SPSS20.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方差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由x2檢驗,有統計學意義(P<0.05)。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的生命體征水平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水平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組間的生命體征水平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附表。

附表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命體征水平對比
2.2 兩組患者的哮喘情況 對照組30例,哮喘緩解13例,緩解率為43.3%,觀察組30例,哮喘緩解21例,緩解率為70.0%,觀察組患者的緩解率顯著優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用藥以及死亡率情況 對照組30例,β2激動劑8例、皮質類激素4例、茶堿類藥物5例、死亡4例;觀察組30例,β2激動劑2例、皮質類激素1例、茶堿類藥物2例、死亡0例,觀察組的用藥及死亡少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
重癥哮喘為一種氣道內慢性炎癥,受多種炎癥影響而發病,臨床分析表明。用藥基礎上結合機械輔助通氣治療,改善患者的缺氧,補充身體所需血氧量,改善組織器官因缺氧而造成的損傷,同時可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以及呼吸衰竭癥狀[1]。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常規治療結合輔助通氣治療,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PaO2、PaCO2與治療前相比明顯改善,相較于單純常規治療方法,觀察組聯合治療效果顯著,而且聯合用藥降低了患者的β2激動劑、皮質類激素、茶堿類藥物等長期用藥以及死亡率。分析原因,采用機械通氣輔助方式可有效改善器官供氧情況,促患者病情良性發展,尤其是哮喘呼吸衰竭重癥患者,發生痙攣可能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及時應用機械通氣輔助急診,可為患者治療爭取有效治療[2]。在重癥哮喘急診治療過程中,機械通氣技術為一種輔助方法,將其貫穿于哮喘治療的整個過程中,同時嚴格明確該治療方法適應癥,掌握通氣治療的進程,全面評估患者的器官特征,最大程度地發揮機械通氣輔助促患者臟器功能恢復的效果,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改善患者的哮喘,降低死亡率,改善預后效果,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哮喘緩解率為70.0%,對照組的哮喘緩解率為43.3%,觀察組患者的哮喘緩解率水平顯著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急診搶救過程中,采用機械通氣輔助結合常規治療,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命體征,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預后,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