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473012)張東陽 尚立林 李程錦 劉大旭
四肢骨折出現后患者的肢體功能會受到明顯影響,進而生活質量也會受到影響。骨折術后愈合需要較長時間,如何加快骨折愈合是臨床研究的重要問題。我院利用骨肽注射液對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回顧性分析患者臨床資料,總結如下。
1.1 基礎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四肢骨折患者82例,按治療方式分組。觀察組男23例女18例,平均(39.28±5.36)歲,骨折類型:股骨骨折18例,脛腓骨骨折10例,肱骨骨折8例,尺橈骨骨折5例;對照組男25例女16例,平均(39.59±5.14)歲,骨折類型:股骨骨折17例,脛腓骨骨折11例,肱骨骨折9例,尺橈骨骨折4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和對照組都經同一組醫護人員實施相同手術內固定治療,合理選擇鎖定鋼板內固定術或者切開復位交鎖髓內針固定術治療,術后接受相同抗感染治療,進行功能康復鍛煉。
對照組術后不使用其他藥物,觀察組在術后應用骨肽注射液治療,每次20ml骨肽注射液溶于注射用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每天一次,持續28天。
附表1 兩組術后骨折愈合時間、并發癥發生率比較(±s)

附表1 兩組術后骨折愈合時間、并發癥發生率比較(±s)
分組 例數 骨折愈合時間(周) 并發癥[n(%)]觀察組 41 10.09±1.23 2(4.88)對照組 41 13.51±1.67 8(19.51)t/x2 10.5583 4.1000 P 0.0000 0.0429
附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各項指標水平比較(±s)

附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各項指標水平比較(±s)
注:t、P為兩組治療后比較統計值。
分組 時間 CRP(mg/l) IL-1(ng/l) IL-6(μg/l) TNF-α(ng/ml)觀察組(n=41) 治療前 44.78±12.35 18.33±5.96 61.36±16.79 551.38±79.32治療后 12.05±5.33 11.15±4.30 41.33±10.08 431.08±82.35對照組(n=41) 治療前 45.62±13.53 18.38±6.23 62.61±16.86 559.69±78.36治療后 21.33±6.39 13.22±4.26 46.09±10.22 487.66±77.58 t 7.1410 2.1898 2.1233 3.2022 P 0.0000 0.0315 0.0368 0.0020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術后骨折愈合時間、并發癥,并發癥主要包括感染、骨折延遲愈合、骨折部位腫脹。
炎癥因子水平:在治療前、治療后28天分別測定炎癥因子水平,指標包括C反應蛋白(CRP)、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
2.1 骨折愈合及并發癥 觀察組2例并發癥患者包括1例感染,1例腫脹,對照組8例并發癥患者包括3例感染,2例骨折延遲愈合,3例腫脹,并發癥發生率、骨折愈合時間均差異明顯,P<0.05,見附表1。
2.2 炎癥因子水平 治療前兩組炎癥因子指標CRP、IL-1、IL-6、TNF-α均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項指標結果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2。
本研究應用于四肢骨折患者治療中的骨肽注射液屬于一類無菌制劑[1],含有不同種骨代謝的活性肽類,能調節骨代謝及鈣磷代謝,促進骨鈣沉積,刺激成骨細胞增殖,加快新骨形成,促進骨折愈合。臨床研究顯示其作用機制對成骨生長因子的合成發揮有誘導作用,加快細胞增殖、分化、趨向移動,使間質細胞更快轉為化軟骨細胞和成骨細胞,促進骨骼愈合[2]。
本研究觀察組治療后骨折愈合時間為(10.09±1.23)周,并發癥發生率為4.88%,均明顯優于對照組(13.51±1.67)周、19.51%,P<0.05。表明骨肽注射液能提升康復安全性,加快骨折愈合。炎癥因子中IL-1、IL-6、TNF-α在受創患者的血清中表現為高水平,CRP當機體出現炎癥、感染、受創時會明顯上升,其升高的程度是炎癥程度的反映。本研究觀察組治療后4周炎癥因子CRP、IL-1、IL-6、TNF-α指標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骨肽注射液能夠改善炎癥狀態,促進骨折愈合。
綜上所述,骨肽注射液用于四肢骨折的治療中能夠促進骨折恢復,提升康復安全性,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