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五三中心醫院(450000)楊玲 黑秋娟 張宏
本研究通過給予患者不同的護理干預措施,觀察患者護理后的遵醫行為、自我效能及護理滿意度差異,探討適合在臨床上應用的有效護理方案。具體研究情況,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86例急診內科重癥心力衰竭患者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各43例。參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58~76歲,平均(68.8±4.5)歲;心功能NYHA分級:Ⅲ級28例,Ⅳ級15例;研究組:男27例,女16例;年齡59~78歲,平均(69.2±4.4)歲;心功能NYHA分級:Ⅲ級26例,Ⅳ級17例。均經臨床檢查,確診為重癥心力衰竭;符合相關的醫學倫理審核標準且簽有知情同意書。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存在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或有認知障礙的患者。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參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給氧、指導睡眠、嚴密監測各項生命體征變化等。研究組采用全面護理干預,包括①生活干預:嚴格控制鈉鹽及液體攝入,戒除煙酒,適當運動。②心理干預:多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關心患者的病情及生活,獲取患者及其家屬信任和支持,提高治療依從性。③吸氧護理:詳細向患者介紹吸氧目的、注意事項,并采用宣傳手冊、溫馨提示等方式,提高配合治療的積極性。④病情監測:密切監測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壓、脈搏等生命體征變化,對合并腎功能衰竭的患者,還應嚴格控制其攝入水分。⑤合理用藥:嚴密觀察患者腰圍、腹腔積液等,對于使用洋地黃的患者,需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率變化,若患者的心率低于60次/min,還應立即停止用藥。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遵醫行為評分、自我效能評分、護理滿意度。自我效能評價主要分為服藥、健康行為、遵醫行為與日常生活四個方面,共11個問題,每個問題又分為5個等級,滿分為44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越好。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調查問卷評價,滿分100分。<70分為不滿意;70~85為滿意;>85分為非常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研究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分析,計數及計量資料用(n,%)和(±s)表示,組間檢驗x2和t表示,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遵醫行為、自我效能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遵醫行為評分、自我效能評分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研究組護理后的上述評分明顯高于參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2.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5.3%(41/43)明顯高于參照組的81.4%(35/43),組間對比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
附表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遵醫行為評分、自我效能評分對比(n,±s)

附表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遵醫行為評分、自我效能評分對比(n,±s)
組別(n=43)遵醫行為(分) 自我效能(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參照組 5.1±0.5 6.7±0.6 25.9±2.3 28.9±2.1研究組 5.3±0.7 7.7±0.5 26.2±2.2 32.3±2.1 t 1.52 8.40 0.62 7.51 P >0.05 <0.05 >0.05 <0.01
本次研究以急診內科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為觀察對象,給予患者不同的護理干預,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后的遵醫行為評分、自我效能評分、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參照組,表明急診內科重癥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全面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遵醫行為,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主要原因在于全面護理干預重視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和生活指導,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向患者詳細介紹有關疾病的知識,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以便患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治療。同時,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在消除患者不良情緒的同時,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的康復[1][2]。
綜上,急診內科重癥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全面護理干預,能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改善患者的自我效能,滿足患者對護理服務的需求,加快患者的身體恢復,適合用于臨床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