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區婦產科醫院(300202)杜海珍
肩難產極易引起新生兒出現鎖骨骨折、臂叢神經損傷、窒息等并發癥,嚴重的還會導致新生兒死亡。因此,尋找一種適當的肩難產處理方法對于提高新生兒娩出質量來說具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本案就新旋肩法處理肩難產的臨床效果進行了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86例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行陰道分娩的肩難產產婦,依處理方法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對照組年齡18~32歲,平均(25.6±7.2)歲;產次1~3次,平均(1.1±0.4)次;孕周36~40周,平均(38.1±1.2)周。觀察組年齡19~35歲,平均(26.3±6.9)歲;產次1~3次,平均(1.2±0.2)次;孕周35~39周,平均(37.9±1.4)周。兩組產婦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產婦行McRoberts法,操作如下:助產人員協助產婦過度屈曲髖關節,使其大腿盡量貼腹壁并外展,接產人員依常規方式幫助胎兒娩出前肩和后肩。觀察組產婦行新旋肩法,操作如下:指導產婦用力屈曲大腿,盡量使雙腿貼腹壁,雙手抱膝行陰道檢查,以了解胎肩方向。于產婦腹部壓前肩時向下輕拉胎頭并旋轉,使胎兒雙肩處骨盆斜徑處,胎兒胎背于左側時將其進行逆時針旋轉,于右側時將其進行順時針旋轉,旋轉角度均為45°,以幫助胎兒將后肩娩出。

附表 兩組產婦及新生兒并發癥的發生情況[n(%)]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產婦及新生兒并發癥的產生情況,包括軟產道損傷、產后出血、鎖骨骨折、臂叢神經損傷、窒息等。
1.4 統計學分析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以例數百分比[n(%)]表示計數資料,并利用x2進行檢驗,若P<0.05說明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產婦1例發生并發癥,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33%;新生兒3例發生并發癥,并發癥的發生率為6.98%。對照組產婦7例發生并發癥,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6.28%;新生兒26例發生并發癥,并發癥的發生率為60.47%。觀察組產婦及新生兒的并發癥的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x2=4.962,P<0.05;x2=27.522,<0.05)。具體數據見附表。
肩難產是產婦于分娩時比較少見的并發癥,其是指胎兒娩出胎頭后,前肩嵌頓于恥骨聯合上方,而利用常規助產法無法幫胎兒娩出的情況[1]。肩難產的發生比較突然,通常無法在產前進行預估,若未及時采取正確方法進行處理,極易導致母體及新生兒共同發生各類并發癥,甚至引起新生兒窒息,導致新生兒死亡。據分析,巨大兒是引發肩難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巨大兒皮下脂肪較厚,肩部徑線明顯更寬,在進行陰道分娩時,胎頭下降及俯屈速度遠快于胎肩,進而引起肩難產。
McRoberts手法是當前處理肩難產的主要方法之一,McRoberts手法雖可幫助胎兒松解前肩,以利胎肩下降入盆,便于胎兒娩出。但據國外研究顯示,McRoberts手法處理肩難產的成功率僅41.5%,國內的研究結果也僅為46%,治療效果不甚理想[2]。新旋肩法是我院通過多年實踐摸索而總結出來的處理肩難產的有效方式。通過對胎兒體位進行旋轉以找到胎兒的最小肩徑,進而促進胎兒的分娩,有效減少了胎兒并發癥的產生。
本案研究結果顯示,相比于利用傳統McRoberts手法進行處理的對照組,采取新旋肩法進行處理的觀察組,其產婦及新生兒并發癥的發生率均明顯更低(2.33%vs16.28%,6.98%vs60.47%),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新旋肩法處理肩難產可取得良好臨床效果,有利于減少產婦及新生兒并發癥的產生,且此法操作簡單,無須特殊設備,便于基層醫師掌握,值得在臨床當中進行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