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橋頭醫院(523500)張錦燕 姚美鳳 葉佩云
我院針對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50例足月妊娠產婦展開了分組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廣東省東莞市橋頭醫院收治的足月妊娠引產產婦15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對象均為足月妊娠,孕周≥37周,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配合本次研究,按照隨機雙盲法分為低位水囊組與常規組,每組75例產婦。常規組產婦年齡20~38歲,均值(29.4±2.3)歲;初產婦58例、經產婦17例;孕周37~42周,均值(39.22±0.56)周。低位水囊組產婦年齡20~39歲,均值(29.7±2.5)歲;初產婦55例、經產婦20例;孕周37~42周,均值(39.34±0.52)周。兩組產婦在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組產婦采取縮宮素進行引產處理,生產期間按照4滴/min靜脈滴注,同時根據宮縮情況控制靜脈滴注速度,但不能超過40滴/min,若宮縮間隔2~3min,且宮縮40~60s時則停止滴注縮宮素。低位水囊組則采取低位水囊引產法處理,在生產期間于夜間8點前順著宮頸管用卵圓鉗將水囊根部夾住后送入子宮腔內,同時將80ml無菌生理鹽水注入;再用紗布將水囊導管包住,直到水囊自行脫落為止或次日晨8點將水囊取出,確保置入時間不超過1d;最后將縮宮素靜脈滴入。
1.3 觀察指標 記錄引產至臨產時間、引產至胎兒娩出時間、產后出血量,實施統計學分析。
1.4 評價標準 引產效果評價標準如下[1]:①顯效:應用縮宮素24h內成功分娩,或置入水囊后12h內發生規律性宮縮,且提出水囊及應用縮宮素12h后分娩成功;②有效:應用縮宮素或置入水囊后12h有規律性宮縮,且宮口擴張>3cm;③無效:未能滿足前述標準。引產總有效率按照有效率與顯效率之和計。
1.5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應用SPSS20.0處理,定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評價及比較兩組產婦臨床效果 低位水囊組引產總有效率96%顯著高于常規組的8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記錄及比較兩組產婦引產至臨產時間、引產至胎兒娩出時間、產后出血量情況 低位水囊組引產至臨產時間、引產至胎兒娩出時間、產后出血量均顯著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在本次研究中將我院收治的150例足月妊娠引產產婦進行分組研究,常規組采取縮宮素引產,而低位水囊組則采取低位水囊引產法處理,結果顯示低位水囊組引產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組(96.00%VS8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低位水囊組引產至臨產時間、引產至胎兒娩出時間、產后出血量依次為(5.49±2.31)h、(8.18±4.14)h、(93.20±49.03)ml,常規組依次為(10.56±3.19)h、(13.29±4.57)h、(120.93±82.17)ml,低位水囊組顯著優于常規組(P<0.05)。同類研究也有相似效果,林碧珠學者[2]通過對196例足月妊娠產婦進行分組研究,對照組予以靜脈滴注縮宮素引產,觀察組則加用低位水囊輔助引產,結果顯示觀察組陰道分娩率為88.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2.5%(P<0.05),同時觀察組產婦引產有效率高達97.7%,而對照組僅為71.8%,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低位水囊引產法的應用可以明顯改善引產效果。低位水囊引產法作用機制在于,將水囊置入產婦宮頸內能產生溫和的機械性擴張力,使得產婦宮頸擴張加速,促進產程進入活躍期,達到加速產程進展的目的。低位水囊引產法操作簡單方便,在宮頸條件不成熟產婦中比較適用。
附表 兩組產婦引產至臨產時間、引產至胎兒娩出時間、產后出血量情況(±s)

附表 兩組產婦引產至臨產時間、引產至胎兒娩出時間、產后出血量情況(±s)
產后出血量/ml組別 n 引產至臨產時間/h引產至胎兒娩出時間/h低位水囊組 75 5.49±2.31 8.18±4.14 93.20±49.03常規組 75 10.56±3.19 13.29±4.57 120.93±82.17 t 11.148 7.154 2.509 P 0 0 0.013
綜上所述,足月妊娠引產中應用低位水囊引產法處理不僅可以顯著提高引產效果,而且可以能縮短引產時間,減少產后出血量,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