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中醫院(450000)王瑩
腦卒中是常見的腦血管意外,其具有起病突然、致死率及致殘率高等特點,存活患者多數伴有局部神經功能障礙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經相關研究表明[1],腦卒中恢復期有60%~80%患者存在睡眠障礙。睡眠障礙不僅影響患者神經功能恢復,也對情緒與運動功能恢復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在腦卒中患者康復過程中采取積極護理措施提高睡眠質量,對促進患者康復有積極意義。本研究將中醫護理配合通督調神針用于腦卒中護理中,觀察對睡眠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6年4月~2017年6月收治的92例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6例。觀察組: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齡61~77歲,平均年齡(68.41±5.28)歲。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68.52±5.4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通督調神針法治療,取主穴為神庭、百會、水溝、神道、大椎,心脾兩虛者加腎俞、心俞;肝火擾心者加俠溪、行間;心肝氣虛者加膽俞與心俞。以上諸穴進針得氣后,留針30min,1次/d,每周5次。
對照組患者治療期間接受常規護理,包括健康宣教、指導患者完成必要的康復訓練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中醫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藥膳指導:根據患者中醫證型辯證施膳,肝火旺盛者以夏枯草或白菊花泡茶飲;氣血虧虛者多進食大棗、龍眼、黃芪、桑葚等食物;陰虛陽亢者多食銀耳湯、甲魚、西芹百合等;痰濕較重者多食白蘿卜、茯苓膏等食物。②足部按摩:患者取仰臥位,對足底失眠區、腰反射區、大腦反射區等進行按揉,每穴5min,每晚睡前按摩一次。③耳穴壓豆:將王不留行籽粘貼于耳穴處,包括神門、心、肝、交感、內分泌等穴,兩耳交替按壓,以局部酸脹感為度。
1.3 觀察指標 ①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對睡眠質量進行評估,量表有19個自評條目及5個他評條目,最高分21分,分數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②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對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評估,共有滿意、一般、不滿意等3項。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經x2檢驗,率(%)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用(±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睡眠質量比較 觀察組護理干預后PSQI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
2.2 兩組護理滿意率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為93.48%,明顯較對照組76.09%高(P<0.05)。
中醫認為腦卒中后睡眠質量下降與元神失和,神不導氣等因素相關。通督調神針法是以往用于腦卒中后抑郁的針刺療法,有學者發現[2],通督調神針法對腦卒中患者睡眠質量也具有改善作用。通督調神針法所選穴位中,百會可安神定志,調心腦;神庭與水溝、大椎、神道能通督脈,調元神。以上諸穴共奏,可引陽入陰,疏經通絡,平衡陰陽。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睡眠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中醫護理配合通督調神針法優于單用通督調神針法。本研究在護理中實施辯證施膳、足部按摩及耳穴壓豆等,根據患者不同證型進食相應飲食,有助于扶正祛邪,且均為低鹽低脂食物,也能滿足腦卒中飲食需求。足部穴位按摩為中醫特色療法,經按摩足部穴位可促進血液及淋巴循環,加快代謝產物清除,也能緩解機體緊張狀態,從而提高睡眠質量。耳穴壓豆為中醫外治法,經刺激神門、肝、心、內分泌及交感、皮質下等穴位,可有助于提高患者睡眠質量。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率明顯較對照組高,進一步表明中醫護理通過改善患者睡眠質量,也能和諧護患關系,有助于減少護患糾紛。
附表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PSQI評分比較(±s,分)

附表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PSQI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6 14.25±3.02 5.02±1.02對照組 46 14.47±3.11 9.35±2.05 t 0.344 12.825 P 0.731 0
綜合上述,中醫護理配合通督調神針法能提高腦卒中患者睡眠質量,也能和諧護患關系,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