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450006)李楊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的126例產婦為研究對象,均為單胎足月妊娠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乳房疾病或既往手術史,以及新生兒合并嚴重系統性疾病、先天畸形等疾病者。按照摸球法分組,各63例。研究組年齡20~36歲,平均年齡(26.65±2.84)歲。對照組年齡20~35歲,平均年齡(26.61±2.67)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實施母乳喂養指導路徑。
1.2.1 成立母乳喂養指導路徑護理小組 成立專業的母乳喂養指導路徑護理小組,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組織小組成員進行母乳喂養指導路徑知識及技能培訓,使其掌握實施要點。參考科室臨床經驗和專家意見,結合產婦具體情況,制定母乳喂養指導路徑表,向產婦介紹路徑表,知情同意后開始實施。
1.2.2 干預措施 (1)產前:介紹產后盡早母乳喂養目的、重要性,告知產后早接觸、早吸吮、母嬰同室概念及措施等;指導產婦學會正確清潔乳頭,告知產后促泌乳方法;借助嬰兒模型,指導產婦進行嬰兒懷抱、喂養模擬練習,掌握正確姿勢。(2)產后:①當天:自然分娩30min或剖宮產后6h后,視產婦恢復情況指導其合理清洗乳頭、正確喂奶,必要時對凹陷乳頭進行糾正;鼓勵早接觸、早吸吮,告知促泌乳方法。②產后第1d:再次告知早接觸、勤吮吸的好處,強化按需喂奶知識;確保產婦可在家屬協助下正確喂奶,告知預防漲奶、乳頭皴裂的方法,協助其正確擠奶。剖宮產者增加坐位喂奶知識和方法指導。③產后第2d:確保產婦可在家屬協助下正確喂奶,剖宮產者掌握臥位、坐位喂奶方式和技巧;實施乳房按摩,緩解乳房腫痛,促進泌乳。④出院前:強化母乳喂養、促泌乳、擠奶等知識教育,告知母乳喂養咨詢電話,便于產婦出院后隨時咨詢,以提升喂奶技巧。
1.3 觀察指標和評定標準 ①觀察兩組初始泌乳時間;②以數字評分法(NRS)評估兩組產后48h乳房脹痛程度,由輕到重以0~10分表示。0級為0分,Ⅰ級為1~3分,Ⅱ級為4~6分,Ⅲ級為7~10分。級別越高,提示產婦乳房腫痛程度越強[1];③觀察兩組產后7d內泌乳量,以嬰兒吸吮順暢,哺乳后可較快入睡,且睡眠時間長,小便頻次≥6次/d,為充足;以嬰兒吸吮順暢,可順利入睡,但睡眠時間短,小便頻次≥6次/d,為基本充足;以嬰兒無法一次吃飽,哭鬧,較難入睡,大小便較少,為不足;以產后7d無乳,為缺乳[2]。
1.4 統計學分析 以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資料。計數資料樣本容量n>40,且理論頻數T>5時,用x2檢驗;n>40,但1 2.1 兩組初始泌乳時間對比 研究組初始泌乳時間為(23.60±4.36)h,短于對照組的(36.24±6.50)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818,P=0.000)。 附表 兩組48h乳房脹痛程度的對比[n(%)] 2.2 兩組48h乳房脹痛程度對比 研究組48h乳房脹痛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2.3 兩組7d內泌乳量對比 研究組充足43例,基本充足16例,不足4例,缺乳0例。對照組充足29例,基本充足21例,不足12例,缺乳1例。兩組充足率、不足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6.352、4.582,P=0.012、0.032)。 本研究所用母乳喂養指導路徑將產婦自入院到出院的護理工作分列成具體的框架,能促使產婦及時了解和掌握自身護理干預措施實施情況,以更好協助醫護人員有序完成相關護理操作,克服常規護理隨意性和盲目性較大的弊端。而且,護理過程中不斷加強母乳喂養知識及技能教育,能加深產婦印象,使其更好掌握母乳喂養知識,改善依從性,提升喂養技巧。本研究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初始母乳時間更快,且48h乳房脹痛程度較低,7d內泌乳充足率更高,凸顯出母乳喂養指導路徑應用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產科護理中實施母乳喂養指導路徑的效果更為理想,值得推廣。2 結果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