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473000)王燕
當前,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深化醫療改革的方向,多樣化護理應運而生。分層級護理按需設崗、保障安全,護理實踐中設置護理崗位,進一步明確和落實崗位職責,將護士以按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分層級護理綜合護理人員具體情況的基礎上進行初級(N1)、中級(N2)、高級責任護士(N3)以及專家護士(N4)分級[1]。本文就我院心臟外科工作為例,總結分層級護理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價值。
1.1 一般資料 病例選自2015年6月~2016年12月,均為心臟外科患者,總計72例。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齡介于28~68歲,均值(48.05±3.05)歲。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倫理委員會批準,P>0.05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以心臟外科常規護理。包括生命體征監測、用藥護理、生活護理等。對觀察組進行常規護理+分層級護理。N3負責部分急、危、重癥患者護理,綜合護理工作量安排下級工作,并和責任護士進行書面、床頭交班。合理參加醫生以及主任查房,并綜合查房結果提出危重患者護理工作重點,為N1、N2提供參考。
附表 心臟外科住院患者護理期間生存質量評分對比(±s,n=74)

附表 心臟外科住院患者護理期間生存質量評分對比(±s,n=74)
觀察指標 時間 觀察組 對照組 t P生理領域(分) 護理前 60.05±12.05 60.10±11.20 0.0184 0.9853護理后 79.05±12.35 60.55±10.60 6.9142 0.0000心理領域(分) 護理前 57.65±11.60 57.90±12.05 0.0909 0.9278護理后 78.30±13.55 58.05±11.65 6.8930 0.0000環境領域(分) 護理前 42.03±10.55 42.05±11.02 0.0079 0.9937護理后 43.55±11.20 42.55±12.03 0.3700 0.7124社會關系領域(分)護理前 74.05±11.20 75.02±10.55 0.3834 0.7025護理后 75.02±10.60 75.01±10.60 0.0040 0.9968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對比兩組心臟外科患者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環境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等生存質量指標評分變化情況,參考WHO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BREF),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生存質量越高[2]。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74例心臟外科患者實驗觀察指標計算。計數指標以%形式展開,X2檢驗;生存質量評分以(±s)形式展開,進行t檢驗。P<0.05,指標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對照組心臟外科住院患者護理期間生存質量評分情況見附表。經統計學計算,護理后觀察組心臟外科患者生理以及心理領域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心臟外科患者病情急、危重癥特點明顯,護理人員能否熟練掌握相關的知識、技能,實施救治、護理,是患者有效救治、提高治療預后的關鍵。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賦予了護理工作更多的內涵,要求護士角色從單一向多元化轉變,通過護理人員分級,明確崗位職責,提出分層級護理理念,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另外,分層級護理最大限度開發了原有的技術資源,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以及治療配合積極性。
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心臟外科患者生理領域(79.05±12.35)分高于對照組(60.55±10.60)分、心理領域(78.30±13.55)分高于對照組(58.05±11.65)分,P<0.05。和韓晴研究結果有一致性,護理之后相較于對照組來講實驗組病癥患者實際生存質量得分明顯較高,P<0.05[3]。
綜上所述,分層級護理提高了心臟外科患者的生存質量,提高護理整體質量,具有心臟外科推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