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歐美發達國家發展綠色金融中的政府、銀行、企業等行為進行梳理,分析其實踐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提出發揮政府主導、金融機構主動作為、企業和公眾積極配合的綠色金融發展建議。
關鍵詞:綠色金融;政銀企行為
中圖分類號:F830.4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8(6)-0038-04
一、歐美等發達國家綠色金融發展的政銀企行為分析
(一)政府行為
1.立法引導。2008年金融危機后,在實現經濟復蘇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雙重壓力下,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紛紛提出了綠色發展戰略,相繼開展了大規模的環境立法,涵蓋環境管理的方方面面,為發展綠色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如歐盟的《歐盟能源技術戰略計劃》《歐盟2050能源路線圖》《歐盟2050低碳經濟路線圖》,美國的《美國2009年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復蘇與再投資法》《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氣候變化應對計劃》《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等,法國、德國、英國等在實踐中推出碳標識等創新,德國的環境相關法律多達2000多項。同時,引導商業銀行內部評級和評級公司對企業評級時加入環境因素,如:標準普爾評級時考察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ESG)因素,并要求機構投資者在決策過程中遵循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推動在投資決策程序中引入環境因素,督促被投資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2.經濟激勵。政府通過政策性銀行、政府采購、提供綠色貸款貼息、擔保和價格補貼等措施,鼓勵發展環保產業、治理環境污染、促進新能源開發利用、節能減排等項目,支持綠色金融發展。如:美國的紐約綠色銀行(NYGB)、康涅狄格州綠色銀行(CEFIA)、新澤西州能源適應力銀行(CERB)等,英國政府出資成立的綠色投資銀行(GIB);歐盟倡導綠色公共采購,鼓勵成員國政府簽訂綠色合同等;英國政府出臺“貸款擔保計劃”支持環保類中小企業;德國復興銀行(KFW)的“環保貸款項目”“能效貸款項目”“能源轉型啟動基金項目”“中小企業能效咨詢項目”等貸款由聯邦政府貼息;國際上還通常用價格補貼的方式使投資者得到較好的經濟回報。
3.市場保障。根據《京都議定書》建立國家層面的國際排放貿易(IET)機制、聯合履行機制(JI)和清潔發展機制(CDM)等合作機制,主要涉及碳排放交易、CDM與碳基金。如:英國排放權交易、歐盟排放貿易體系等。此外,加強綠色產品標準、認證及評估,確保高質量綠色消費產品和服務的供給;非政府組織(NGO)在綠色生產、綠色消費和綠色出行等方面也發揮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4.宣傳教育。政府非常重視環保的宣傳與教育,將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教育融入義務教育大綱,并與學校的課程設置緊密結合,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大型宣傳活動,增強國民的環保意識;非政府組織(NGO)也不斷向公眾傳播先進的環保理念,如:“自然之友”推出的《綠色選擇手冊》,“綠色和平”制作的《有機食品指南》等,致力于影響消費者的選擇行為。
(二)銀行行為
1.構建綠色金融管理體系。一是成立包括董事會、委員會、專責部門或團隊的綠色金融組織架構。其中:董事會負責確定綠色金融發展戰略,如:渣打銀行的可持續問題由品牌和價值觀委員會(包括董事長和集團首席執行官在內)全面負責,荷蘭銀行由董事長最終負責;銀行管理層下設負責環境與社會風險的委員會,如:匯豐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花旗銀行的環境和社會政策審查委員會,巴萊克銀行的環境和社會風險評估系統;專責部門負責起草綠色金融文件、制定政策標準等。二是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綠色金融政策。多數銀行除遵循“赤道原則”等全球化綠色融資標準外,還結合自身實際將一般性的國際政策及準則細化,制定符合本行的政策,如:匯豐銀行制定5項環境貸款指引強化對赤道原則的承諾,瑞穗銀行簽署了《21世紀金融行動原則》等。三是建立綠色金融信息披露制度。多數銀行依據全球報告倡議機構(GRI)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G3.1版)》編寫本行的可持續發展報告,自愿披露統計口徑一致的共性信息,以便公眾進行橫向比較,主動接受社會監督;部分銀行的信息披露內容更多、要求更高,如:花旗、摩根大通、荷蘭銀行不僅公布風險類別分類交易情況,還公布行業和地區細分的交易數;匯豐銀行、花旗銀行不僅發布本行的可持續發展報告,還鼓勵其利益相關者加強環境信息披露。四是強化自身綠色運營管理。重點是綠色信貸的審批管理,多數銀行在貸款發放中實行環境與社會風險的“一票否決”制,對列入排除清單的項目或客戶堅決不予發放貸款,對“高風險”項目需要進行環境與社會風險審查,貸后也會進行定期跟蹤和審計;同時,管理自身的環境足跡,減少自身經營中溫室氣體排放及能源消耗,如:匯豐銀行通過減少自身運營產生的碳排放、購買綠色電力來抵銷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來實現碳中和(即零排放),花旗銀行采用“投資、改善、創新”三管齊下的方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2.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在普通銀行業務所能涉足到的領域,綠色金融業務都有涉足,業務領域涵蓋零售和批發、貸款和存款等銀行基本業務,服務對象不僅局限于大企業、大項目,也包括小企業、家庭及個人,按實施主體分主要有:一是批發類綠色金融產品,包括項目融資、債券、股權、指數、碳金融與排放交易等(見表1)。二是零售類綠色金融產品,包括住房或商業建筑抵押貸款、汽車貸款、綠色信用卡等(見表2)。三是資產管理類綠色金融產品,以各類綠色基金為主,如:荷蘭銀行、荷蘭郵政儲蓄銀行、ASN銀行的財政綠色基金,基金投資者獲得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銀行將募集到的資金投資到環保項目;瑞士銀行的生態表現股票型基金,80%的資產流向生態及社會領導者、20%流向“生態創新者”;瑞士銀行的未來能源股票型基金重點關注清潔能源業務部門的清潔能源市場投資;瑞士瑞信銀行的巨災債券基金,對沖傳統保險市場很難承保的氣候風險。四是保險類綠色金融產品,主要指非人壽保險領域,針對清潔技術和減排活動,體現環保特性,如:對混合動力及節油型汽車享受10%的車險優惠,對使用回收零部件維護的客戶可享受20%的車險優惠,環境損害保險、碳排放信貸擔保及其他新的可再生能源相關保險產品等。
(三)企業行為
歐美發達國家企業對綠色發展的態度,從對環境法規的抵制逐漸轉向遵守甚至采取高于現有環境規則和標準,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20世紀60-70年代環境保護和社會運動中,公眾逐漸意識到企業對生態環境的危害和影響,但大多數企業不遵守環境管制的對抗性策略,僅有少數企業采取主動環境行為,如:3M公司采取了3Ps環境計劃(Pollution Prevention Pays Program,3Ps),Dow化學公司的廢棄物減量計劃(Waste Reduction Always,WRAP)等。二是20世紀80年代的反應型環境管理模式,企業開始采取各種反應型的環境管理,如:發布局面環境政策、報告,承諾遵守環境法規制度,設立專門環境管理人員和處理環境事務的部門,與環境利益集團建立更廣泛的聯系等,少數在環境管理上領先的企業實施全面質量管理框架下的主動型環境戰略,在生態問題上與供應商、客戶建立了新型關系。三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主動型環境管理模式,企業采取減少資源浪費和污染的措施,尋求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的主動型環境管理方法。目前,國外企業通常申請ISO14000環境管理系列標準認證,建立起環境管理的自我約束機制,減少生產經營過程中對環境的負荷,節約能源資源,樹立企業綠色環保的形象和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
二、對我國發展綠色金融的幾點啟示
(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綠色金融政策體系
建議盡快制定出臺我國的《綠色金融促進法》作為綠色金融法律制度的母法,從法律層次明確綠色金融發展的基本方針、指導原則,同時對《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進行修訂,加入綠色信貸制度、綠色證券制度、綠色保險制度等內容,通過具體的法制制度明確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在綠色金融體系中的權利和義務。在“頂層設計”的基礎上,政府職能部門和各級政府在綠色金融法律框架下設計更為具體、操作性更強、更具有創新性、更符合國情的政策體系,特別是要發揮環保部門在綠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強化已有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強調末端治理的“三同時”制度,更要主動參與從審核意見到監督到信息公開、再到處置甚至是環境公益訴訟等綠色金融發展的全過程。發揮好財稅部門的經濟激勵作用,通過財政補貼、稅收減免、價格優惠等形式,從價格、財政、稅收等多層次角度進行綠色金融發展的激勵。地方政府可以建立針對工業、能源、廢棄物再利用等領域的地方性法規,增加環境違法成本,促進經濟綠色化發展,為綠色金融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也可通過設立地方財政綠色專項基金、綠色擔保基金、綠色信貸風險補償基金、綠色產業發展基金等,采用市場機制引導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進入綠色金融發展領域,還可牽頭成立地方性綠色發展銀行或強化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的綠色元素,開展綠色金融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區域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發展。
(二)金融機構主動對接,創新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
一是銀行業機構以綠色信貸為主,在有效控制風險和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開展各種形式的綠色金融創新,支持節能環保產業革命,使信貸資源流向有品牌、有優勢、有市場和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行業標準的能效項目,提供節能技改項目貸款、排污權抵押貸款等融資服務,促進綠色環保產業的發展。支持“兩高一剩”行業的綠色轉型,優先滿足去產能、轉型轉產、技術改造等環節的資金需求,拓展訂單融資、保理等供應鏈融資業務,形成覆蓋綠色產業鏈上下游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同時,發揮銀行業機構在耗能行業和融資中的傳統優勢,拓展環境信息環境風險管理咨詢業務,圍繞環境污染治理、清潔能源、廢棄資源再利用、綠色建筑、新能源汽車、城市軌道交通等綠色產業,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培育新的金融業務領域,特別是加大對綠色金融衍生產品的研究和推廣,提供更多、更豐富的綠色金融產品。二是建立與“綠色信貸”相呼應的綠色保險體系,在環境高風險領域建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和氣候變化相關的巨災保險制度,推廣“環境污染責任險”“綠色債券項目保證保險”等,增強企業對突發環境事故的應對能力,防止風險轉嫁造成信貸風險,助推綠色金融平穩健康發展。三是完善綠色債券相關制度、上市企業和發債企業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等,鼓勵相關金融機構以綠色指數為基礎開發綠色金融產品,引導各類機構投資者投資綠色金融產品,推動證券市場支持綠色投資。
(三)培育綠色企業文化,塑造綠色企業形象
推動企業積極踐行綠色原則,企業在制定發展戰略和進行決策、管理時倡導綠色環保理念,要將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植入企業文化體系,以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作為企業追求的發展目標,讓綠色價值觀成為企業員工共同的價值觀,將開展綠色融資、塑造綠色企業形象、創造綠色品牌作為企業的綠色愿景。將綠色價值觀融入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中,全面執行ISO14000國際環境管理系列標準,實施綠色會計與綠色審計制度,形成一套系統的綠色規章制度和監督執行機制。加強企業綠色辦公和運營管理,使用可再生能源或清潔能源、發展綠色節能建筑、構建綠色供應鏈、鼓勵綠色出行以及收集監測企業排放數據等,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及能源消耗,減少企業運營可能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
(四)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公眾綠色意識
通過加大對綠色發展理念和綠色金融產品的宣傳力度,并借助政策激勵,獎勵對環境負責任的投資者,懲戒對環境不負責任的投資者,提高投資者的綠色發展理念,通過投資來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同時倡導綠色消費,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普及綠色消費理念,為購買綠色金融產品的消費者給予一定的優惠和便利,將居民的綠色消費指標納入個人征信評價體系等,通過綠色消費的引領作用倒逼產業升級和企業轉型,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投資者和消費者的日常經營活動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好投資和消費的聯動效應,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馮俊.關于綠色金融的文獻綜述[J].經濟師,2016,(12):40-42。
[2]劉鈺俊.綠色金融發展現狀、需關注問題及建議[J].金融與經濟,2017,(1):76-78。
[3]馬駿.中國綠色金融的發展與前景[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6,(6):25-32。
[4]田彗芳.綠色金融發展中的政府行為:基于歐美國家的經驗分析[J].國際經濟合作,2016,(11):27-32。
[5]易金平,江春.新常態下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路徑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7,(2):1-4。
Abstract: The paper reviews behaviors of the government, banks and enterprise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when developing green finance, analyzes their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to China, proposes suggestions on how to develop green finance in China, such a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ake the initiative actions with the active co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the public.
Keywords: green finance; behavior of the government, bank and enterpris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責任編輯、校對:續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