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強 歸明偉
摘 要:序作為一種文體在中國已經存在幾千年。好的序言是引領讀者對著作者和著作本身深度理解的重要途徑。作為當代最重要的學者之一,王富仁作有序文多種。這些序言既有自序,也有為他人學術著述所作。自序是王富仁對自己學術觀點的進一步補充、完善、說明和省察;為他人所作序,一方面是引領讀者對所序著作的理解,同時更是王富仁進一步引申、深度闡述相關問題的重要平臺。
關鍵詞:王富仁 序文 風格
如果把春秋時期的《孔子詩論》稱作《詩序》的話,序作為一種文體,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文體寫作角度來看,序并不被當作必須掌握的重要的文章體式,但卻一直非常富有生命力地、活潑潑地存在著,并有不少膾炙人口的著名篇章,如司馬遷的《太史公序》、王勃的《滕王閣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李清照的《金石錄后序》和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等。
序無定式。從形式上,序文可韻可散,可長可短,長可達數萬言,短也可寥寥數語。有自序,有他序,有代序,有贈序;從名稱上可以叫序言、自序、代序,也可以叫前言、前記、弁言、題記、小引、引言、卷首語等,可謂不一而足。正因為沒有定式,沒有必須嚴格遵守的形式與內容要求,這就給為序者在內容上提供了極大的撰寫自由:可議論,可抒情,可敘事,可說明,可提煉總結,也可以深入闡發,使序這一文體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變得格外活潑、生動,搖曳多姿。而為序者,可能是德高望重或位高權重者,也可能是謙恭引筆的后學晚生。而最為學術研究者所看重的,無疑是學界泰斗、學術權威和專家學者們的序。
作為當代學術研究最重要最有影響的專家之一,王富仁先生的序同樣被同行和晚輩學者所看重。但與一般作序者不同的是,王富仁先生把給晚輩學者作序看作是一次很好的開闊眼界、深入思考的機會,“借著別人的研究,多掌握一些知識,多思考一些問題……他們的書讓我開闊了眼界,想了一些自己平時想不到的問題”{2}。
由汕頭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的《王富仁序跋集》(上、中、下),共收入王富仁先生1982—2005年所作序跋79篇,其中上卷收錄王先生為自己著作寫的序跋32篇,中、下卷共收錄為別人所作序言47篇。
就序的內容看,大部分自序是王富仁先生對自己學術生涯、學術觀點的梳理、反思與總結,對自己著作中觀點的補充和說明,對現代文學史、專門史和作家流派的專題論述;為別人作序,多數篇章如他自己所說,抱持著“自己平時沒有更廣博的知識和更精深的研究,借著別人的研究,多掌握一些知識,多思考一些問題”的心態,在序中借題發揮,把問題引向深入,闡發自己的觀點,也拔升了所序論著的意義。除了內容方面的特點,序這種特殊的文體,使我們在讀王富仁先生的序跋作品時,更容易感受到他學術研究的態度——對己的苛刻、補充、捍衛,對人的嚴肅、平等、認真;學術研究的視野與胸懷——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深入闡發;為序的風格——為人的謙和,寫作的認真,情感的真摯。
一、豐富廣博深刻的內容
對文學史、專門史的思考與論述。包括《我對20世紀中國文學的解讀——〈靈魂的掙扎〉代自序》、《聞一多詩論——〈聞一多名作欣賞〉代序》(2.1萬字)、《〈中國詩歌經典〉序言》(6.8萬字)、《中國現代短篇小說發展的歷史軌跡〈中國短篇小說精選〉代序言》(3.5萬)、《中國現代歷史小說的發展脈絡——〈中國現代歷史小說大系〉代序》、《〈文選〉情結與文學的循環系統——〈中國現代美文鑒賞〉序》等。
王富仁先生并沒有專門的個人現代文學史著作,但仔細閱讀上述每一篇長達數萬言的序言,就會發現,這些序言無一不是一部專門史,無一不是基于對中國文化、中國現代文學的整體思考。《聞一多詩論——〈聞一多名作欣賞〉代序》與《〈中國詩歌經典〉序言》是對中國新詩創作及發展過程的全面考察。長達3.5萬字的《中國現代短篇小說發展的歷史軌跡〈中國短篇小說精選〉代序言》不僅詳細梳理了中國現代短篇小說的發展軌跡,分析了重要作家作品和流派特征,更進一步指出,“中國現代的詩歌、戲劇、長篇小說在其總體的成就上都還不能說已經超過了中國古代文學的最高成就。散文的成就是顯著的,但它也沒有比中國古代散文更明確、更具體的新的審美特征。既具有鮮明的現代藝術的特征又取得了比中國古代同類題材的作品更豐富的成就者,則是中國現代的中短篇小說,特別是短篇小說。也就是說,最集中現實了‘五四文學革命的實績的,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中短篇小說”{3}。《〈中國詩歌經典〉序言》長達6.8字,是王富仁先生為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中國詩歌經典》所作。在這篇6.8字的大序中,王富仁先生把中國現代詩置放在具有璀璨光輝成就與偉大傳統的中國詩歌史這一大的背景下,對現代詩的獨特品質、發展過程、貢獻及存在問題做出自己獨到的評述。王富仁先生首先從民族語言系統,從胡適對中國新詩語言及新詩發展角度,論述了胡適詩歌的特點,尤其在中國新詩史上的重要地位,指出“迄今為止的任何一個杰出的中國新詩詩人都沒有胡適對中國新詩的貢獻更偉大……他實現的是詩歌語言基礎的根本轉換”{4}。接下來,王富仁先生選取中國現代詩歌最有代表性的詩人,對中國現代詩歌發展過程、取得成就、存在問題及如何評價現代詩人及其作品,做出極富獨到見解的論述。在他看來,早期白話詩人“所運用的詩歌意象主要還是中國古代生活中已有的意象,但構成現代世界和現代詩人精神世界的新的意象還沒有充分納入他們的詩歌,因而他們也不可能有較之中國古代詩歌史獨特的藝術魅力”{5}。而“到20世紀40年代,中國新詩的發展已經在兩個方向上趨于成熟,《七月》《希望》派的詩歌在向內的吸收和向下向底層人民的情感延伸上,《九葉集》派的詩歌在向外的攝取和向上向純粹的人性高度的升華上,都遠遠超出了中國古代詩歌所已經達到的高度”{6}。從上面的引述,我們可以看出王富仁先生這些大序都是對現代文學某一方面深思熟慮之后的學術成果,絕不是予以應付的應景之作。盡管他在很多文章里都謙虛地稱自己沒有系統學習研究過中文系課程,沒有系統學習深入研究過中國現代文學史,但如果我們把王富仁先生為沈慶利的《誘惑于“別一世界”》、成歌主編的《端木蕻良小說評論集》、宋劍華的《基督精神與曹禺戲劇》等所作序言與上述各篇放在一起,就會發現這些序言不亞于一部資料豐富、視野開闊,見解獨到、極富學理性與思辨性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王富仁序跋集》中的《我的序跋文(代自序)》《我走過的道路〈王富仁自選集〉自序》《自我的回顧與檢討——〈先驅者的形象〉自序》《一顆渺小心靈的微弱蠕動——〈文化與文藝〉代自序》《〈中國文化的守夜人〉自序》《〈古老的回聲〉自序》等,可以視作王富仁先生對自己人生歷程、思想歷程與學術研究歷程的回顧與反思。從這些篇目,我們不僅得以了解他人生歷程與當代中國,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中了解他的思想歷程和學術研究、學術觀點與當代中國政治文化思想的演變及互動關系。作為當代最重要的魯迅研究專家、一個著名的現當代文學研究者,一個始終關注中國政治文化社會歷史進程的知識分子,王富仁先生的學術生涯是與當代社會密切相連的,而其學術著作,也都是順應著我們當代文化、社會、政治進程的。這些著述產生于這一進程,或說這一進程催生了他的學術著述,同時這些著述也真切地反映了這一進程,體現了這一進程,反映了他們這一代這一類知識分子的精神歷程。正因此,我們才能在這些序言中,讀出他的磨難、他的痛苦、他的思考和他的豐富。
在《王富仁序跋集》中,收錄47篇為他人著述所寫的序言。如《〈歷史旋流中的抉擇〉序》《〈中國現代作家審美意識論〉序》《〈中國現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序》《三十年代左翼文學·東北作家群·端木蕻良——〈端木蕻良小說評論集〉序》《現實空間·想象空間·夢幻空間——沈慶利〈誘惑于“別一世界”〉序》等。從序言內容上看,正如王富仁先生自己所說,是抱持著“自己平時沒有更廣博的知識和更精深的研究,借著別人的研究,多掌握一些知識,多思考一些問題”{7}的心態,在序中借題發揮,把問題引向深入,闡發自己的觀點,也拔升了所序論著的意義。這里最有代表性的是為劉新生的《中國悲劇小說史》所作序言。在這篇長達7.3萬字的序言中,王富仁先生一開篇就寫道:“劉新生先生的這部《中國悲劇小說史》……勾起了我對中國悲劇美學觀念的關心。”“關于悲劇小說發展的歷史,劉新生先生在書中已有極為詳盡的敘述和論說,我想離開這個題目,說一說我對中國美學觀念發展中的若干問題的看法……我的看法能附麗于劉新生先生這部力作上與讀者見面,是甚感榮幸的。”{8}顯然,正是劉新生的《中國悲劇小說史》,引發了王富仁先生對中國悲劇意識與悲劇精神的思考,從而借題發揮,展開從遠古神話到屈原及其《離騷》,從司馬遷《史記》到唐宋詩人,從《紅樓夢》《三國演義》到魯迅、郁達夫、老舍、曹禺等一系列現代作家作品所體現的悲劇精神與美學觀念的系統考察與深刻闡發。
總體看,這些序言,不論是自序部分還是為他人作序,都給我們展示了王富仁先生學術視野的開闊,學識的淵博和獨到而深刻的學術思想與觀點。
二、真誠、熱情的為序風格
序無定式,王富仁先生的序言同樣如此。他的序有的長達七八萬字,有的僅三言兩語短至幾十個字。{9}有的極富學理性思辨性,有的則富有哲理,詩意盎然。但不管是自序他序,不管是長篇還是短制,這些序言共有的最明顯的風格特征就是真誠。一是真誠地向讀者解剖自己,不夸飾不掩飾;真誠地說出自己的見解,并堅持、捍衛自己的觀點,不逢迎,不違心;二是真誠地面對著作者,認真地閱讀,認真地學習,認真地作序;第三就是真誠的情感。
面對傳統文化派的復興,王富仁先生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在《中國近現代文化發展的逆向性特征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的逆向性特征》中就指出這種復興存在的文化心理與問題,而在《我走過的道路——〈王富仁自選集〉自序》中,他再次強調“中國知識分子在慕外崇新的文化心態下爭取來的改革開放的新局面,帶來的必將是傳統文化心態的重新泛濫。因為我們在有了一陣子發展之后又不那么自卑了,我們中國人又有了驕傲的資本。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什么必要老是吹捧人家而貶低自己呢?……用傳統的對抗外國的,用古代的修正現代的,就成了一個無法遏制的文化潮流”。“但傳統文化就能拯救中國嗎?也不能,它未能拯救古代中國,怎能拯救現代的中國呢?”這里的真誠是一種學術態度的真誠,也是一種學術的獨立性的堅持。
王富仁先生作序為文的真誠性,也體現在對自我觀點的反思與面對不同意見、面對學術批評的態度上。他在《我走過的道路》《自我的回顧與檢討》等自序中,都向讀者真誠地梳理、說明、解剖、補充和糾正自己的學術觀點。如對《魯迅前期小說與俄羅斯文學》《尼采與魯迅的前期思想》《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鏡子——論〈吶喊〉〈彷徨〉的思想意義》等前期重要著述,王富仁先生都進行了嚴肅的反思與檢討,指出存在的學術問題。
除了自我反思與檢討,面對不同的學術觀點,尤其是面對學術批評,王富仁先生同樣是抱著真誠的態度來接受的。
“我認為,最近汪暉同志對我和陳涌同志的綜合批評是完全正確的”,這種謙虛態度絕非表面的敷衍。在大段引述汪暉對自己的批評文字后,王富仁先生接著寫道:“我想,汪暉同志從這個角度,一定會發掘出我和陳涌同志都不可能發掘出的東西,并且會對我們倆的很多片面性的結論從自己的角度做出糾正。”{10}《古老的回聲》是王富仁先生一組解讀古典詩詞的文章。這些文章在《名作欣賞》雜志陸續刊出后,引起較大反響,同時也有一些持不同見解的讀者寫文章質疑討論。對此,王富仁先生不僅認真對待這些不同見解,并在結集出版時,把這些參與討論的文章收錄書中。
在為其他學者著述作序時,王富仁先生同樣是秉持著真誠的態度,認真地閱讀,認真地學習,認真地作序。正如他在《我的序跋文〈代自序〉》中所說:“自己平時沒有更廣博的知識和更精深的研究,借著別人的研究,多掌握一些知識,多思考一些問題,雖然并非做學問的正路,但到底比僅僅縮在自己的那點知識的蝸牛殼中,永不探出頭來看看更廣闊的世界,要好得多……他們的書讓我開闊了眼界,想了一些自己平時想不到的問題。”正因為這種嚴肅與真誠,王富仁先生在為他人著述作序時,往往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對原著認真閱讀,認真思考,認真作序,因此在他的序文中,我們經常會讀到“雖然已經耽誤了李怡該書出版的時間,但我還是一口氣讀完了李怡寄來的全部文稿”這類帶有歉意的文字。也正因此,他的序才有著比原著更深刻的思考和闡述,有更重要的學術價值。
真誠,是王富仁先生為人為文的一貫風格,而他的真誠,更多時候體現的是一種情感,也就是熱情。這熱情是對學術的熱情,對人的熱情,對社會的熱情,也是對人生的熱情。正是這真誠,使他的序無論是自序還是他序,無論是序言內容還是行文風格,都始終飽含情感。當我們在讀這些序言時,讀到的不是冷冰冰的文字,不是枯燥乏味的理論堆砌,而是有溫度的、有激情的學術探究。我們讀這些序言,不僅僅被其中的學術見解所折服,更被王富仁先生的情感溫暖著,感動著。
{1} 王富仁:《王富仁序跋集(上、中、下)》,汕頭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版。由于資料所限,本文對王富仁先生序文的研究范圍,僅限于此書。
{2}{7} 王富仁:《我的序跋文(代自序)》,《王富仁序跋集》(上),汕頭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版。
{3} 王富仁:《中國現代短篇小說發展的歷史軌跡》,《王富仁序跋集》(上),汕頭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205頁。
{4}{5}{6} 王富仁:《〈中國詩歌經典〉·序言》,《王富仁序跋集》(上),汕頭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282頁,第284—285頁,第345頁。
{8} 王富仁:《悲劇意識與悲劇精神——劉新生〈中國悲劇小說史〉序》,《王富仁序跋集》(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143頁。
{9} 為散文集《蟬之聲》所作序言僅50余字。
{10} 王富仁:《自我的回顧與檢討——〈先驅者的形象〉自序》,《王富仁序跋集》(上),汕頭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