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福勁
摘 要:課堂教學必須預設,更要生成。生成是新課程教學的重要特征,生成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獲得發展的過程,也是結果。生成的課堂是本真的課堂、是學習主體的課堂、是生命勃發的課堂。教學要重視生成,放膽生成,讓課堂教學迸發生命的力量。
關鍵詞:預設;生成;發展;生命力
課堂教學的生命力體現在既定預設下的動態生成,生成性是課堂教學生命的重要特征。新課程理念下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是充滿生命力的,應該蘊含著豐富的有效生成。
一、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一對基本矛盾,兩者對立統一。課堂教學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它通過既定教材、既定內容來實施教學,承擔著教育人、培養人的責任,這決定著課堂教學必須具有預設性;但教材的開放性,師生的能動性,學生的差異性等眾多因素又決定教學過程的不定性和生成性。課堂教學必須預設,更要生成。沒有預設,就沒有教學;沒有生成,教學就沒有生命。預設是教學成功的前提,而教學成功與否,又取決于課堂生成如何,從這個意義上講,預設是為了更好的生成。預設與生成對立于課堂,統一于課堂,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豐滿與升華,是預設的超越與拓展。新課程教學講究預設,更注重生成。
二、什么是教學生成
教學生成,是指在彈性預設的前提下,在師生、生生合作探究,交流碰撞中而出現超出教師預設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收獲,包括學習主體在教學活動中的有發現、有收獲、有提升、有發展。生成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獲得發展的過程,也是結果。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學生的發展是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實現的,它表現為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參與、能動性思考、創造性發現和個體性展現,其實質就是學生的思想的流動、感情的涌動、思維的跳動,是一個個鮮活生命在課堂的搏動,這種情況下課堂教學必然會突破預設,超越預設,帶來生成。所以,生成是成功教學的必然結果,生成是新課程教學的重要
特征。
三、教學要有生成性意識
新課程教學強調教學生成,生成的實質是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應具有生成性教學意識。
1.生成性教學要求教師具備學生“兩全”發展意識
這就是要重視全體學生的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的意識。教學中,教師要真正尊重每個學生,高度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表現,隨時抓住教學的契機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或學生某些方面的發展。比如,當要求學生用一個詞語來表達“目標專一,最終成功”的意思時,幾乎所有學生都回答“水滴石穿”,而后,卻有一個學生說“水滴石成”,引發全班哄笑。這時教師怎么處理?其實這就一個教學生成,如果你沒有生成意識,不重視每個學生個體在課堂中發展,你會不假思索地采取化解尷尬做法了事,但這樣卻扼殺了一個教育學生和促進學生發展的好機會。事實上,那個學生是在細心觀察喀斯特地貌溶洞中滴水的景象,才有這“水滴石成”之說的,如果尊重地、包容地耐心傾聽一下這位學生的解說,這不是一個鼓勵學生、引導學生養成細心觀察良好習慣,教育學生敢于打破常識,勇于探求新知的好機會嗎?多可貴的生成!發展性生成應該成為每個教師教學的一種意識,滲透于教學的全過程。
2.要認識生成的內涵是多面性的
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開放性的課堂里學生獲得的發展也應該是多方面,因此教學生成也是多方面的。這“多方面”不是雜亂無章、八面開花,是教學彈性預設下的“多方面”,是教學預設的豐滿與拓展。從認知發展角度看,生成是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是視野由窄小到擴大;從思維發展角度看,生成是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從能力發展角度講,生成是由“不會”向“學會”,從“生疏”到“熟練”的提升;從感情發展角度講,生成是學生對文本感情的認同與共鳴;生成還是思想、性格、心理等方面的發展與完善。教師要具有生成內涵多面性意識。教學中,在課堂預設的主線上、在開放預設的范圍內或在預設框架外,教師要始終牢記學生發展的理念,善于捕捉每一個生成契機,發掘生成的內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生成性教學要求教師重視教學過程,重視學生課堂表現
傳統教學看重預設,教學過程力求按預設程序走的預設結果,生怕過程節外生枝,忽視了教學過程學生的能動表現和課堂的隨機生成。生成性教學關注預設,更關注教學的動態過程和學生的課堂表現,圍繞預設,又不怕出離預設。它認為學生是在過程中發展和隨時發展的,所以不要回避課堂發生的問題,不要回避學生的課堂表現,善于抓住或造就課堂動態生成以促進學生的發展。葉瀾教授在《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一文中最先明確提出生成性教學理論時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有的路線而沒有激情的過程。”課堂是生命的一段旅程,精彩盡在過程,發展盡在過程,重視過程才是重視生命的存在,重視過程才讓生命獲得發展。
筆者教朱自清《荷塘夜色》的第4自然段時,在朗讀感知后,我問學生:“閱讀了這段文字,如果要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你最突出的感受,你用什么詞?”學生踴躍發言,許多學生都說出了“美”,有的說“景美”,有的說“靜美”,有的說“文字美”,突然有個學生大聲說“好色”,大家一聽,先是愕然,跟著就有許多同學笑了。我笑問學生何出此言,這位學生說:“作者總愛用描寫女人的詞語,可見他很喜歡女人,好色!”我贊揚他觀察細致,言之有據。繼而我讓學生討論“好色可否?”學生饒有興致,我引導學生探討“色”的內涵,學生逐漸理解:“色”與“女人”“女色”“美貌”有關,追溯古漢語,“色”是“容貌,面容的意思”,“色”無罪過。“好色”是指喜歡容貌好看的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無可非議。在探討的氛圍中,有學生聯想到把女人比作鮮花的比喻,我趁機引導學生回歸文本,體會作者把荷花比作女人用意:作者用描寫女人的詞語來寫花,是為了更生動、更形象地表現荷花的美,美得親切、美得動人;而景致美、語言美也正是這段話的一大特色。我想這個生成帶給學生的收獲是豐富而深刻的。
四、課堂生成的有利條件
1.轉變觀念,放膽生成
新課程改革實施多年,新課程教學實踐在熱熱鬧鬧地展開,但不少教師卻是新瓶裝舊酒,形容新的課堂還在存著舊的理念,囿于預設,怕于生成。我們要充分認識,生成性課堂才是原生態的課堂,才是開放性的課堂,才是生命發展的課堂,才是新課程教學的真課堂。要讓生成的意義和地位在教學中得到足夠的認可。教學要重視預設,但更要重視生成,敢于生成。要開放預設,敢于讓學生的思想、思維和感情在課堂里展現、交流、碰撞,讓學生各異的個性,生命的智慧,創新的精神得到充分展現,這樣課堂就會有更多精彩的生成,就會有更豐盈的課堂價值。
2.彈性預設,適度預設
我們強調生成不能罔顧預設。沒有預設就沒有生成,預設是為了更好地生成。預設要有彈性,要在預設內給生成留空間,也要給預設外生成留生路。預設宜粗而明,不宜細而死。就語文教學而言,一堂課的預設大體上要明確五個問題:(1)要教什么?(2)學生要達到怎樣的目標?(3)通過怎樣的文本材料達到目標?(4)教學過程采用什么方法?(5)每個環節師生如何互動?教師可以充分考慮教學環節中可能會出現什么問題,但不能設定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問題,但不能牽死學生的思維。預設要考慮給學生主體參與留空間,給學生思考表達留空間,給學生個性展現留空間。預設不是把教師排除在表達交流之外,而是平等參與探究,卻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
3.民主尊重,寬松和諧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是學生進步的促進者。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師不能占領著課堂上,去宣示權威,去推銷看法;而要平等對待學生,要真正尊重學生,要多些鼓勵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樂于合作交流,敢于創新思考,勇于發表看法。教學中,教師要多些包容的心態、親和的話語、耐心的傾聽、睿智的啟發,這樣有利于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習的熱情和智慧,從而給課堂帶來更多精彩的生成。
4.巧用方法,善創情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選擇恰當的方式方法和營造切合的情境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探求的欲望,能更好地催生課堂的精彩生成。例如,在教李白的《哭晁卿衡》①時,筆者運用了一種“以拙襯巧”的方法,帶出了較好的生成效果。在引導學生朗讀和整體感知后,我對同學說,乘著詩興,老師也就相同題材即興創造一首(其實不是什么詩,只是有意去掉詩味的文意表述而已):“朋友晁衡離長安,乘船渡海回日本,不幸遇難沉大海,我心悲傷情無限。”我念一句寫一句,學生熱情高漲。寫完后我讓學生品評我的“詩”,再對比李白的詩。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評拙賞巧”的熱情中,學生既深切體會了詩歌語言美、含蓄美和情感美的特點,又切實領會了詩歌中多種表現手法的運用。
5.學識淵博,教學機智
具有淵博的學識,是語文教師的素質要求,更是教師靈活應對課堂教學各種生成的有利條件。淵博學識與教學意識的結合會產生教學機智。教學機智有利于教師捕捉和處理課堂生成,讓生成變為教育學生的良好契機。一節語文課堂上,有個男學生在照鏡子。當老師注意到他時,他及其他同學隨即屏息靜看老師反應。這位老師看到那位同學坐在教室一隅,靈機一動,想起了冰心的詩句,微笑地看著他調侃地說:“墻角的小花,當你孤芳自賞時,你的天地便小了。”這么一說,同學們都被教師的學識、機智與包容打動了,輕松一笑,然后大家又集中注意力繼續上課了,那位男生聽得更專心。
生成是預設下的,生成也是超預設的。生成的課堂是本真的課堂,是學習主體的課堂,是生命勃發的課堂。生成的課堂里是思想的碰撞,是情感的交匯,是思維的跳躍,是智慧的閃現。教學要重視生成,放膽生成,讓課堂教學迸發生命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2]郭元祥.論教育的過程屬性和過程價值:生成性思維視域中的教育過程觀[J].教育研究,2005(9).
[3]羅祖兵.生成性教學及其基本理念[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9.
注①:《哭晁卿衡》原文為“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