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勝軍
在數學課堂中創設情境是深化數學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一種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和形式,學生通過參與、體驗,豐富自己的情感體念,伴隨而生的是對情境中數學知識的好奇以及渴求解答的學習欲望,自發形成了探究、討論、交流的學習活動,積極參與和互動,在發展思維的同時發現問題、探究問題,最終解決問題,數學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學習能力的平臺,也逐步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合作意識,學生融入情境之中,注意力集中,思維趨向于條理性和邏輯性,圍繞所發現的問題“追根究底”進行分析和探究,最終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有效
運用。
一、創設動手操作情境,掌握數學新知識
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因此,無論是實驗還是調查,也無論是游戲還是動手操作,都可以作為數學教學的出發點,因此,讓學生調動生活經驗去觸摸數學知識,則會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以“正方體展開圖”一課為例,學生在課上紛紛準備好了教師預先布置要準備的輔助工具——幾個正方體的紙盒,一把剪刀。首先教師要求學生動手將正方形延棱剪開,并且六個面都是連在一起
的,即將正方形剪開展成一個平面圖形,學生在剪的過程中,教師提示學生注意剪開時保證每兩個正方形有一條公共邊。教師一邊引導學生剪正方形紙盒,一邊提出問題,“你剪出的圖形是什么樣的,剪了幾刀?”學生帶著問題和注意事項動手操作,剪剪折折,自主探索,嘗試發現問題。很快,剪完的學生經過與其他學生的作品對比發現,剪同一個立方體所展開的平面圖形多種多樣,并不是唯一的一種圖形。學生開始進行歸納,發現至少有4種圖形樣式,“一四一”型、“二三一”型、“三三”型、“二二二”型。通過動手操作和直觀感受,學生腦海中形成了立方體表面展開圖的概念。在活動情境中,教師從設計到總結,將大部分的教學時間和空間讓位于學生,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動手參與,形成人人融入情境的積極氛圍,并通過交流、溝通和分析、探究,形成了數學新知識。
二、創設問題情境,鼓勵質疑探求知識
毋庸置疑,心中產生疑問才能促進思維,可以說創新意識的萌芽就是質疑。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生疑,說明學生已經在調動自我的思維主動認知數學知識,當心存疑惑時,必是“如鯁在喉”,想要迫切解決這一問題,從而打通思路,感受到“柳暗花明”學習數學的喜悅情感。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大膽質疑,教師掌握了學生了解多少數學知識的信息,根據學生的質疑,教師知曉了學生所遇到的難點問題是什么,造成學生無法打通思路的
“癥結”是什么。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的適當、適時、適宜的引導至關重要。學生生疑,教師導引,給予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質疑與解疑同步推進良好互動,學生始終唱的是主角,教師則是伴唱,唯有此,學生的個性化的探究欲望和創新思維才會精彩生成。無論是新課上的知識傳授,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追問,也無論是新舊知識遷移、上下知識聯想,讓學生敢于調動思維,還是學會總結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搭建綜合性的數學知識體系,形成邏輯性和條理性的數學思維。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教師為了引發學生質疑,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從所學的圖形可以知道,除了正方形、長方形、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外,圓也是軸對稱圖形,那么,關于圓是軸對稱圖形你會提出哪些問題呢?”教師的問題似乎很簡單,但簡單的背后卻蘊藏著各種猜測,學生也立刻進入到情境之中,很快學生質疑聲不斷,“圓有多少條對稱軸呢?”“它的對稱軸是直線還是線段?”“為什么穿過圓心的每一條直徑都可以是圓的對稱軸?”……學生的質疑就是在繼續深入地了解和思考所學的數學知識,是為了弄清楚“所以然”,無形之中,關于軸對稱圖形的知識就一步步通過學生的深入理解印入到學生的腦海。而學生的質疑也不斷增強了自身學習的自信力。
三、創設實際生活情境,引起學生情感體念
數學大部分概念都是來源于生活,是從實際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也就是說通過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逐步抽象出了數學概念。因此,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創設一些實際生活情境,喚起學生生活親近感,并引發他們的情感體念,從而讓思維從感性逐步過渡到理性,形成抽象、歸納的思維,理解和掌握了數學概念,同時也學會提煉其本質屬性,順利實現了形象向抽象跳躍的一關。如,在教學數軸概念時,教師利用讓學生觀察溫度計這一日常生活情境,從而一步步引導學生通過表象歸納數軸概念的本質屬性。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觀察,將實物與所學數軸概念相對應,了解度量的起點,觸摸感受度量單位,通過溫度計的溫度上升與下降,感受增減方向。經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教師提示學生,是否可用簡單的圖示方法來描述溫度計的溫度變化,學生動腦思索,劃出直線,并在直線上距離相等地畫點,點就代表數,由此,“數軸”的概念就悄然引進,教學效果自然生成。
總之,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巧設情境,激發起學生的情感體念,融入情境之中,受到濃重數學氛圍影響的,學生感同身受,并不斷發現問題,主動進行交流、討論和探究,生生之間開放式進行數學探索,學習興趣和熱情都被點燃,思維更為靈動,自主性也變得更為高漲,學生不僅從情境中體會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奇妙,還從解答問題、釋疑解惑中獲得一種愉悅和成功感,學數學不再是“苦旅”,而是奔向一條快樂之路。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