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萍
摘 要:全面提升學生的能力和素養,培養以“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的教育理念成為新時代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初中英語小班化教學以其獨特優勢關注并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使每一個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關鍵詞:英語;小班化;核心素養
在“互聯網+”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和人的能力、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教育理論界提出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它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核心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體現在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英語作為社會生活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最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與學生的核心素養緊密聯系,英語小班化便是高效課堂的載體。它在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教學模式、教學評價方面均有其獨有的優勢,真正體現以人為本,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育人目標。
一、面向全體的教學組織形式
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課程改革、教學實踐和教育評價。關鍵是教學實踐,其主要形式就是課堂教學,小班化教學是相對大班額的一種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班級學生數量較少,一般不超過25名。大部分歐美國家都采用小班化教學。教師在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個體差異,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語言是一個立體的全面綜合體,語言學習是豐富多彩的,有口頭的、書面的、肢體的等,但無論何種方式,它都毫無疑問需要機會去鍛煉、需要平臺去展示,更需要到實踐中去提升,英語小班化教學在時間、空間上能夠滿足上述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特點對全班進行分組,每組設立一個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當組長,負責落實、調控本組的課內外活動。學生會自發地形成集體歸屬感和榮譽感,這非常有利于小組合作學習。小班化教學課堂上師生互動多,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高,課堂氛圍民主平等,教學活動生動,這一組織形式改變了傳統的“一言堂”式教學,課堂成為師生共同建構、共同學習的平臺,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落在實處。
二、合作建構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
初中生具有非常強烈的求知欲和飽滿的學習熱情,但受學習條件的制約,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會隨著學習難度的加大有所懈怠,英語小班化教學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能有效預防和解決這些問題。
英語小班化課堂教學采用交際法教學和建構主義理論方法的居多。師生雙方的教與學活動是在特定條件和平等情境中進行的,其目標是實現人的和諧發展。學生是“學”的主體和自我教育的主體,教師是示范者、組織者、幫助者、監督者和評價者。建構主義的學習觀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建構獲得新知識,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
三、培養核心素養的教學重點
英語小班化教學的重點不再是單純知識點的講授和機械記憶、語法要點的反復講解操練、枯燥低效的題海戰術,而是語言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初中英語課程內容涉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內容十分豐富,與現實生活和學生經驗聯系密切,這些突出強調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比如,在七年級第一學期,為了做好小學與初中的對接和自然過渡,教材設計了三個預備單元。Unit 1 My names
Gina.編者的意圖應該是讓學生通過學習交朋友,大家快速融入新的班集體中。
四、多元動態的教學評價方式
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為決策提供有用信息的過程。英語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與遺忘做斗爭的過程,教師對學生學習進行科學得當的評價無疑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圍繞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評價的主體呈現多元化:教師評價學生、小組互評、學生互評、自我評價、家長評價,這些都有益于學生認識自我,反思和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有助于學生人格的和諧發展。教師應盡可能多地采用形成性評價,對學生上課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發展及時評價,激勵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通過評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教師可以獲取更多的信息,及時調整教育教學方法,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學校能夠及時了解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認真研究反饋信息,調整、完善教育教學管理,為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學校的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胡德海.教育學原理[M].甘肅:甘肅教育出版社,1998-12.
[2]王漢讕.教育評價學[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
[3]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N].中國教育報,2014-04-25.
[4]李家成.追求真實的生命成長[J].上海教育發展研究,2003:7.
[5]龐衛紅.對小班化教育的幾點認識[J].上海教育科研,1999:3.
[6]胡德海.論教育、人和社會的關系[J].教育研究,199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