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珍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閱讀能力、思維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的影響。那么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也就成為眾多語文教師急需探討的一個問題。主要圍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就“少教多學”模式在其中的應用進行
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少教多學模式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充當教學的主體,在講臺上進行大量的講解,而學生就在講臺下被動地聽課,這樣就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少教多學”模式旨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教師將課堂交還給學生,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下文主要圍繞這種教學模式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少教多學”的教育理念
1.“教”與“學”相統一
在“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中,“教”與“學”是相互依存的,并不是教師不去教學,而是要讓教師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適當的引導,來讓學生去思考問題,繼而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在這個教學過程中,重點是將“教”與“學”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夠將該教學模式的效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2.要給學生留足課堂時間
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充當教學的主體,會占用大量課堂的時間,留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較少,這樣就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吸收。但是在“少教多學”的這個模式中,教師需要控制自己的講課時間,給學生留足課堂時間,使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問題[1]。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或者相互討論,就會提升自己的主動學習能力,就會提升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這就有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
二、“少教多學”模式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1.引導學生樹立閱讀意識
新課改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然而,在閱讀教學中,一些教師更習慣于運用傳統的板書式教學法,也就是喜歡自己對照教材或者對照課本來進行講述,然后學生在講臺下面通過記筆記的方式來學習。這種教學模式就很難調動學生的閱讀意識,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故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構建“少教多學”的模式,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文章,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那么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引導學生樹立閱讀的意識,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在《繁星》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講述一些關于《繁星》作者巴金的一些內容,通過巴金的一些趣事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然后再推薦一些巴金的代表作,當學生對巴金有一定了解之后,然后再來講述課文中的內容。最后,教師再鼓勵學生進行朗誦比賽,看看誰的朗誦更帶有感情色彩。這樣一來,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得到了突顯,他們通過自主閱讀,自主朗誦,就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寫作內容。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樹立學生的閱讀意識,因為學生一旦樹立了閱讀意識,并養成了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那么將會使他們受益終身。故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拓展延伸,講述一些與課文有關的作品。如,在《社戲》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樂趣,分享一些自己的童年故事,這樣一來,課堂的氣氛就得到了有效的調動[2]。那么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去講述文章的內容,就更能夠吸引學生。當講課完畢之后,教師再推薦一些關于魯迅的名著,讓學生閱讀,那么學生就會逐漸養成愛閱讀的好習慣,這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2.利用多媒體教學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在網上下載一些有趣的視頻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再讓學生圍繞這個視頻中的問題進行探討。這樣一來,學生的探究欲望就得到有效的調動,通過相互討論交流,學生就會找到問題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僅僅是引導學生觀看視頻,而學生則是通過看視頻去思考問題,去尋找答案,這就是“少教多學”模式的最好體現。
如,在《智取生辰綱》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先下載相關的影視片段,然后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看視頻,就會激發學生的思維。如,生辰綱究竟是什么東西?文章用智取生辰綱為題,那么請問“智”體現在哪些方面?等等,那么當學生在觀看完視頻之后,就會對這篇文章的具體內容有著一定的了解,然后也會對所布置的問題有所思考,接下來教師就引導學生去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法,然后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圍繞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去觀看視頻,這樣就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綜上,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要構建“少教多學”的模式,將學生的主體地位突顯出來。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閱讀意識,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此,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蘇亞平.構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少教多學”模式的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4(32):18,23.
[2]朱鳳嵐.淺析“少教多學”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4(2):19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