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蓉
生活是課堂教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因此,新課標所倡導的與生活相連,讓課堂教學更接“地氣”,著實成為當下課堂教學的一種基礎性、方向性的介入元素。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取材生活的教學內容更容易調動初中生的生活經驗和閱歷,感同身受產生親近,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形象的生活實例相結合,學生易于理解,樂于操作,善于將物理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效建構自我知識體系,并學會在實踐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運用課堂所學反哺生活問題、鞏固知識、創新思維,從而體驗課堂教學所帶來的樂趣,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設生活情境,切入知識點
作為專業性很強的初中物理課程,教師必然要結合初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進行適時引導,專業化的物理知識容易讓學生產生一種晦澀難懂的疏離感,思維與認知也無法順利地投入到知識學習中。教師要科學、合理地對物理知識的表現形式進行轉化,使其能夠通俗易懂、貼近生活,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產生“似曾相識”的熟悉感和親近感,以此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每一個物理課堂教學都會有一個知識點,只有引領學生走入到這個界面,興趣點與知識點交融,碰撞出火花,有效課堂就成功在望了。因此,擷取生活素材,與課堂內容進行融合,創設生活情境,把課堂知識與生活相連的部分通過趣味化的生活故事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在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時,不由自主會探究這種物理原理,并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思考,由此鋪展開來的課堂教學既能體現專業性、知識性,又能體現生活化、通俗化,學生自主悅納知識,自主思考問題,不斷拓展自我的思考空間,為創新火花的點燃集聚溫度。在教學液體壓強一課時,學生往往死記硬背液體壓強原理“液體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同一深度處,壓強一致,深度越大,壓強越大”,卻忽略了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即受重力且有流動性,這是一個前提條件。教師在講授這個知識點時,列舉了生活中的一個小現象,走在花園草坪旁總是能看到工人在澆灌花草,小華看到沒有灌水的水龍帶是扁的,當水龍帶接到自來水龍頭上再灌進水,就會變成圓柱形了,為什么水能把水龍帶撐圓了呢?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個生活常見的奇怪而有趣的現象,一下子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呀,生活中到處是這樣的現象呀,同時也在思索,為什么水能夠撐圓水龍帶,這是因為水是向前流動的,而水也是有重力的,因此才會產生液體壓強。學生對液體壓強的產生原因有了深刻的了解。
二、搭建體驗平臺,導入問題點
生活與教育緊密相連。作為一門與生活實踐相關聯的初中物理課程,教師要精研教學內容,與其相契合的生活現象,引導學生親身體驗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獲取直接體驗,通過初步印象,感受生活中所蘊藏的物理知識的魅力,產生探究物理現象原理的欲望,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自發形成,同時也為進一步的實驗做好鋪墊。如,浮力一課教學時,對于浮力,憑空講解理論知識,學生理解起來較為抽象,教師借助生活用具,設計體驗式的物理活動,讓學生參與到親身體驗中,感受什么是浮力,初步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直接關系……課堂上教師以“頑皮的皮球”為活動主題,準備了一個大水桶(有深1米深度),兩三個皮球。然后將學生按組依次進行體驗,將球按壓到水中,引導學生細心體驗逐步按壓皮球到水的不同位置,從半浸入到浸入再深入浸入直至到底,與此同時,教師提出問題:“在你將皮球逐步按壓到水中時,你的手的用力有何變化?”學生在體驗過程,感受到皮球按壓一半到水中與皮球完全進入水中用力不同,而皮球完全浸入水中與到底的用力似乎相同。由此學生產生了對浮力的初步認識,浮力與物體浸入體積有關,完全浸入后與深度無關,這也為教師進一步講解教學重點“浮力與液體密度關系”做好了鋪墊。
三、生活搬上課堂,激發討論點
將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搬上課堂,也是一種趣味化的情境創設。教師可以通過前置預習,讓學生了解授課內容,并能夠積極開動腦筋,鼓勵學生將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搬上課堂,從而引發生生之間的探究討論,逐步深入學習和理解物理原理。例如,教學“大氣的壓強”前,教師讓學生前置學習,初步了解相關內容,并仔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有關大氣壓強的現象。在正式授課中,有的學生將家中帶掛鉤的塑料吸盤拿到課堂上演示,有的做覆杯實驗,有的將礦泉水瓶扎孔裝水不流實驗,還有將拔火罐帶入課堂現場演示,有鋼筆吸墨水的……各種各樣的有關大氣壓強的生活實例走進了課堂,教師在大家演示之后,引入大氣壓強的原理,隨后,讓小組之間就這些生活現象給予物理解釋,很快學生積極展開討論,加深了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和應用,由此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
總之,讓物理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教師引導學生將廣闊天地中的物理原理與生活聯系,通過親身感受、體驗、討論、探究,運用物理知識對現象進行解釋,透過生活現象看到物理原理的本質,提高運用物理知識的能力,并進一步開拓思維、創新思維,借助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課堂是生活知識得以凝聚的場所,學生充分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從而更進一步地認知、理解、探究物理知識,真正樹立“物理知識就在身邊”的理念,感受初中物理知識所具有的巨大作用,以此激發初中生愛科學、用科學的情感和能力。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