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青
摘 要:由于學校教育智育的單一發展,大量學生因為課業壓力的增加身體素質呈明顯下降趨勢,于是發展體育教育再次被提上日程。但農村學校因為地處偏遠,資金缺乏,人力物力較城市學校明顯不足,如何在農村學校發展體育教育,就個人的看法簡要地談談這個問題。
關鍵詞:體育;社團活動;對策
一、造成農村學校體育發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1.教學時間安排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規定:“普通中小學校、農村中學、職業中學每天應當安排課間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課外體育活動,保證學生每天有一小時體育活動的時間(含體育課)。”然而,在廣大農村中小學,“兩操兩課三活動”根本沒有得到落實,一些學校只是將體育課安排在課表上,但有名無實,常常被其他課取而代之。課外體育活動沒有統一安排,變成了自習課和輔導課的代名詞。部分學校到了畢業班,為了應試學生享受的“優待”是免上早操,免去課外體育活動,有的甚至免上體育課。
2.教學場地與器材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破壞學校體育場地或體育器材、設備。”但一些農村學校不僅場地狹小,而且擠占、挪用現象嚴重,屢禁不止,許多場地漸漸被蠶食。某鄉農村僅有一所學校有一處400米標準田徑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后來該校為綠化校園,而將田徑場分割成不足200米的場地。更有甚者,將學校體育場地作為打碾曬場的好去處。凡此種種,導致農村學校體育場地愈來愈小,愈來愈狹,這與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多形成明顯的反差。
3.教學師資
教學師資上,一方面是體育教師的嚴重不足和業務能力的低下;另一方面卻是大批教師的流失。許多學校沒有專職的體育教師,體育課長期由其他任課老師應付了事。“一聲哨子兩個球,放羊式”教學成了農村一些學校體育課的主要內容形式。某鄉一所中學體育教師在年度考評中本應躋身優秀等次行列,而最終只給其良好等次,當這位體育教師向學校領導討個說法時,卻以保護主科教師的職稱評聘為由給予答復。體育教師工作環境苦,社會地位低,待遇差,他(她)們早出晚歸、風雨不止,評優級無望,晉級靠邊,處處從事其他工作者有之,棄教從商者有之。由于思想和精神上的失望,跳槽改行、另謀生路已成為很多體育教師的想法。
4.教學經費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規定:“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當根據體育工作的實際需要,把學校體育經費納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經費預算內,予以妥善安排。”農村有的學校,就連“體育經費”一詞也很陌生。由于體育經費嚴重短缺,購置體育器材只是一句空話。
5.教學觀念
觀念上,雖然有《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中學生體育合格標準》等法規,但由于一些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對學校體育地位認識不高,偏重智商,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狀況愈演愈烈,致使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舉步維艱,體育作為“小三門”長期遭受冷遇,導致體育工作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好與干壞一個樣的現象極為普遍。
6.教學方向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規定:“學校應當在體育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課余體育訓練,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但農村學校體育不僅單調、沉悶,忽視群眾性、基礎性、健身性的特點,而且對課余體育訓練“無為而治”,為應付比賽而臨陣磨槍的現象相當嚴重,將體育人才“扼殺”在“搖籃”之中,使體育后備人才青黃不接。
二、解決農村少數民族學校體育發展困境的對策
農村少數民族學校體育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是多層次、全方位的,要解決諸多矛盾和問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抓住主要矛盾和問題,才有可能使農村學校體育徹底擺脫困境。
1.轉變重智輕體的觀念
觀念的更新是重中之重。毛澤東同志在《體育之研究》中對體育有許多精辟的見解:“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目前,農村學校體育工作往往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究其原因,就是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對學校體育在德育和智育培養中的促進作用認識不夠,因此,對農村學校體育形成主觀上的消極,缺乏扎實有效的工作。要切實改變這種現狀,就要抓住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積極宣傳學校的重要意義,使各級教育、體育行政部門、學校、家長和全社會對學校體育的重要意義有足夠的認識。觀念轉變了,解決農村學校體育工作存在的矛盾就具有了前提條件。
2.探索學校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
要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學校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各級教育、體育部門要密切配合,統一思想,制定農村學校體育發展規劃,統籌安排學校體育工作,使之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在推進《全民健身計劃條例》中抓好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充分認識學校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將農村學校體育工作軟任務變為硬指標,將農村學校體育工作與學校評優、領導考核掛鉤,實行目標管理,從根本上扭轉忽視農村學校體育的局面。
3.強化軟、硬基礎條件建設,激發師資活力
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落實《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在農村學校體育工作中,不僅要抓“硬件”建設,而且要抓好“軟件”和“活件”,將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尊重體育教師的勞動,在職稱評定、課時計劃、晉級評優等方面使他(她)們與其他學科教師享受同等待遇,調動其工作積極性,使其人盡其才。針對農村中小學體育師資力量薄弱的狀況,多層次、多渠道開展業務培訓,提高他們的業務獨立和教學水平,鼓勵青年教師脫穎而出,使其成為學科帶頭人,為農村學校體育提供必要的經費。有計劃地配置體育器材,提倡修舊利廢,自治體育器材,做到物盡其用,不斷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原則,強化課余體育訓練,注重體育人才的發現和培養。動員全社會關心學校體育,提高全民體育意識,形成人人關心體育、人人支持體育事業的社會氛圍,農村學校體育就必將走向新生。
農村中小學體育矛盾的日益突出,采取必要措施加大農村學校體育力度已勢在必行。首先要從基層中小學抓起,從日常的“兩操兩課三活動”抓起,從基層的業余訓練抓起,從基層體育師資抓起。立足現實,著眼于農村學校體育的發展,尋求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出路,無疑成為擺在學校體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課題。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