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丹燕
摘 要:從先用簡筆畫,因勢激趣;活用簡筆畫,有效記憶;巧用簡筆畫,化難為易三個方面來闡述“簡筆畫”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有效運用,將過多繁瑣的語言變成直觀簡潔的圖畫,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簡筆畫;因勢激趣;有效記憶;化難為易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漸發展到邏輯抽象思維的過程中,低、中段年級學生更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多媒體盛行的時代,很多老師普遍使用多媒體課件作為教學手段。但是,課件制作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并且容易產生過度依賴,一旦多媒體無法播放,教學內容無法呈現,就會導致教學無法開展。如果在課堂中,能夠運用一種省時、省力、省料的教學手段來配合教學,那將會事半功倍,簡筆畫就是這樣一種簡便易行、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課堂上,結合教學內容運用寥寥幾筆的簡圖畫,塑造形象有趣、淺顯易懂的圖畫,因勢激趣,有效識記,化難為易,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一、先用簡筆畫,因勢激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盛行的當下,許多老師都喜歡用多媒體進行課堂導入,絢麗奪目的圖畫、悅耳動聽的旋律、富有視覺沖擊的動畫視頻……用得多了,學生漸漸失去了興趣。如果新課伊始,教師巧妙運用簡筆畫,因勢激趣,有助于語文課堂的有效進行。
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白鵝》一課時,這樣導入:“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請來了一個朋友……”教師立馬簡畫了一只白鵝,這時注意力還未集中的學生也會被老師在黑板上作畫這一行為所吸引,目光齊刷刷地看著老師,帶著好奇心想看看老師畫的是什么。畫完后學生很快就猜出來了,教師順勢導入:“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第13課——白鵝”,這樣的導入別具匠心,趣味濃厚。
由此可見,簡筆畫在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入中,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充分利用簡筆畫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如一首歌曲有了好的前奏,就會吸引更多聽眾去聆聽。
二、妙用簡筆畫,有效記憶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為了低年級學生的健康和智力的發展,必須使智力勞動形式多樣化,勞動與休息互相更換,他認為圖畫是這種互相交替的手段之一。簡筆畫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寥寥幾筆就把直觀形象投射到學生視覺,形成一定影像,把學生引入情境,使學生在對知識理解的同時進行再創造。
(一)字詞識記事半功倍
新課標指出“小學階段學生要掌握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如此大的識字量對部分學生來說相當困難。識字教學中,教師靈活運用簡筆畫,喚起他們的聯想,使其與所教知識連接,幫助學生理解,同時加深記憶。
一年級剛開始學拼音時,教師常常結合簡筆畫,加深學生對拼音的識記。例如:教學拼音字母“m”時,可以在黑板上畫兩扇門,同時在下面寫上:“兩個門洞mmm”;教學拼音字母“q”時,可以在黑板上畫上一個系著線的氣球,并寫上:“像個氣球qqq”。枯燥難懂的拼音在老師的筆下,變成了一幅幅有趣的簡筆畫呈現在學生眼前,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影像,將會幫助他們記得更牢。
又如,在教學“日、月”等生字時,教師先在黑板上畫出象形字的簡筆畫,引導學生觀察字形,發現漢字與圖畫相似的地方,從而幫助學生記住漢字。
根據字的特點,利用簡筆畫,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字形和結構,明白一些漢字的起源,大大提高了他們的識字、寫字興趣,幫助學生有效記憶。
(二)文本理解水到渠成
在游記《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簡筆畫將課文內容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展現出來,學生根據簡筆畫提示,形象記憶從外洞進內洞的順序及各個地方的特點。
簡筆畫用簡單清晰的線條將復雜的課文內容展現出來,淺顯易懂,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更容易熟記理解課文內容。
三、巧用簡筆畫,化難為易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語言知識與形象、情景緊密結合,有利于視覺形象思維。簡筆畫用簡單的線條畫面來形象地概括語文教學內容,直觀生動地表達某個語文教學意圖和目的,能將抽象復雜的書本語言知識化、形象化。
(一)巧用線段圖
借助線段圖在數學中有很好的解題效果,可以將抽象的語言文字具體化、直觀化、形象化。那么在語文學習中,線段圖作為簡筆畫的一種形式也能將復雜的課文簡單化,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
在《科利亞的木匣》一文教學時,教師在黑板上利用線段圖分別畫出科利亞五歲時、九歲時走的步子大小,通過線段圖比較,學生能更清楚地明白 “時間在變,人在變,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這個發展規律。這樣一來,文章的重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由于學生已有知識儲備有差異,接受新知的能力有不同,即使課文的內容簡單,但也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通過文字來理解,所以適時換一種方式,利用簡筆畫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這樣學生比較容易接受,不會“霧里看花”。
(二)巧用圖文
簡筆畫與文字組成,圖文并茂,直觀形象,學生思路清晰,對課文層次明了,也更容易掌握。學生根據板書簡單地就能把課文內容理清楚。
五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邊講解,邊用簡筆畫呈現五壯士:接受任務—誘敵上山—引上絕路—頂峰殲敵—英勇跳崖的整個過程。
運用簡潔的繪畫語言,使學生的思維自然而然就打開了,把復雜問題轉化為簡單圖式,使許多語文難題迎刃而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明確指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教學簡筆畫正是抓住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在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之間架起橋梁,引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從而進一步積極理解事物。小學語文教師應有意識地發掘小學語文課文中潛在的智能因素,并能將簡筆畫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使其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從而引導學生自主發展,開發思維,激發潛能。
參考文獻:
童文堅.試論“教學簡筆畫”的功能及學生能力的培養[M].福建出版社,2003.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