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材根據專題訓練的要求,安排了一定量的略讀課文,把這些略讀課文整合在一塊進行比較研究,會發現略讀課文與專題要求的關聯與細微差別,進而得出某些適合略讀課文教學的結論。
關鍵詞:略讀課文;閱讀要求;整合例談
【整合課文來源】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2005年6月第一版)。
【整合范圍】略讀課文(部分)。
【整合內容】閱讀要求、課文大意、重難點。
【整合目標】
1.略讀課文的文章大意。
2.略讀課文的重點、難點。
3.略讀課文的詞句。
【整合目的】
1.比較領悟略讀課文的基本內容與主旨。
2.體味文章的內涵。
3.歸納總結略讀課文閱讀的基本方法。
【整合方法】
1.列表比較法。
2.歸納與總結相結合。
【整合例舉】
1.標題(組別):小橋流水人家(第二組)
課文閱讀要求:閱讀課文,想象文章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思鄉之情的。
本組閱讀要求:閱讀課文時,要用心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思考作者的感情是通過哪些景物或事情表達出來的。
課文大意:小溪、小橋、流水、垂柳、石橋、茶山、平房、書房、太陽、村莊勾畫出了一副絕妙的“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卷。
課文重點、難點、重點:學習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
難點:體會作者平樸中見真情、以景寄情的表達方式。
閱讀指導:結合本組閱讀要求,重點體會作者是通過怎樣描寫景物來表達思想感情的。
2.標題(組別):松鼠(第三組)
課文閱讀要求:閱讀課文,想想課文在表達上有哪些特點,說說從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對松鼠的喜愛。
本組閱讀要求:學習說明性文章,要抓住課文的要點,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并試著加以運用。
課文大意:松鼠是食植性動物,身體小巧玲瓏,用四肢攀援或跳躍,有高蹺的尾巴,生活環境是高大的樹叢中,生活習性是晝伏夜出,具有儲食和筑巢行為,胎生,隨季節換毛。
課文重點、難點:探討作者描寫松鼠的方法、順序既是本課重點,又是本課難點。
閱讀指導:課文第一自然段描寫松鼠食性、身體結構特點,第二段描寫生活習性,第三、四段描寫松鼠行為特征,第五段描寫生殖和換毛。
3.標題(組別):珍珠鳥(第四組)
課文閱讀要求:閱讀課文,想想“我”是怎樣逐漸得到珍珠鳥的信賴的,體會對“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句話的含義。
本組閱讀要求: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領會作者從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啟示;抓住關鍵詞句,體會這些詞句的含義及表達效果。
課文大意:“一對珍珠鳥愜意地在這里生活,居然還繁衍了后代;可愛的雛鳥一次次靠近我、試探我,見我沒有傷害它的意思,就沒有戒心地在我跟前玩耍,由此我感嘆“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課文重點、難點:理清“我”是怎樣得到珍珠鳥信任的,這是本課的重點。
體會“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句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義,是本課難點。
閱讀指導:人與動物和諧關系的建立是在相互信任、沒有傷害的基礎之上,同樣,和諧的人類社會環境也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賴。
【整合說明】
1.上表是對五年級語文(人教版)上冊部分略讀課文的整合,分別隸屬于“月是故鄉明”“學習說明性文章”“生活的啟示”等專題;
2.為了便于比較,筆者把略讀課文的閱讀要求和本組(即本專題)的閱讀要求分別列出,即把本篇略讀課文放在本專題的框架內進行研究;
3.為了整合研究的需要,同時把略讀課文的文章大意、重難點和閱讀指導分別列出;
4.整合表格里面的項目,文字敘述盡量簡略,力求高度概括,但也有可能稍有紕漏,但不影響研究。
【歸納與總結】
1.比較表中“課文閱讀要求”和“本組閱讀要求”:“課文閱讀要求”一般用詞是“想想”“體會”,而“本組閱讀要求”一般用詞是“把握”“領會”等,說明略讀課文的閱讀要求是低于本專題(本組)的閱讀要求的;由此得出結論:教學略讀課文要注意與精讀課文要求的細微差別,該“略”則“略”。
2.我們以《珍珠鳥》一課為例,《珍珠鳥》的閱讀要求是——閱讀課文,想想“我”是怎樣逐漸得到珍珠鳥的信賴的,體會對“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句話的含義;本專題的閱讀要求是——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領會作者從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啟示;抓住關鍵詞句,體會這些詞句的含義及表達效果。通過比較可以看出,除了閱讀要求低于專題要求之外,略讀課文的詞句也是不作要求的;由此得出結論:在教學略讀課文時,不要在詞句上花費過多的精力。
3.比較“課文大意”與“課文重點、難點”兩項內容,這兩項內容都服務于“閱讀要求”,不管是略讀課文還是精讀課文,由此我們得出結論:略讀課文其實“不略”,教師在教學略讀課文時還是需要下工夫的。
4.用表中的“閱讀指導”去審視“閱讀要求”,我們可看到不論是什么性質的課文,理解課文的思路是一樣的,因此得出結論:千萬不要因為是略讀課文就忽視了對文章的指導。
作者簡介:董慶東,男,1961年12月出生,漢,山東省泰安市,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主研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