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華
教材分析:
《秋游》作為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一優美的散文課文,描述的是老師帶領學生外出郊游、欣賞美景的情景,表達了學生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美好心情。課文共有四個自然段,依次講師生去郊游、郊外的秋天的天空、美麗的田野,到學生在草地游玩的情景,按照“秋景—秋游”的順序進行描寫和敘述。此篇文字優美,語言真切,非常貼近學生實際生活,讓學生無形中陶醉在秋色的美景中,有助于培養學生對生活、對自然的觀察力。
設計思路:
整篇課文我采取讓學生用“再現情景,快樂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情景中學習,體會優美的美景,實現情景交融。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課文,學習生字、組詞,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通過學習教學生觀察、體會文章內容情感,學習不同的閱讀方式,能正確、流暢、有情感地朗讀課文,
3.通過朗讀課文、學習課文,教學生感受秋天的美景,讓學生愛上大自然,激發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地識字、寫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能通過學習景物特征,抒發自己的情感。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通過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學習,能激發學生生活與課文的聯系,激發學生思維。通過播放兒歌《秋天到》讓學生跟著吟唱,激發學生對回憶秋天的感受和熱愛。
2.進入課題。通過兒歌的引入,讓學生回憶起秋天的美好。同學們,你們有過秋天郊游的經歷嗎?這節課,我們帶領同學們學習《秋游》這課,看看到底秋天的美在哪里?有什么好玩的,好看的。
二、視圖知秋,感知秋意
通過形象的圖畫,讓學生直觀地感知課件所出示的圖片,根據問題提示引導學生。秋天的天空是什么顏色的?秋天的大地、田野都穿上了什么衣服?同學們在干什么?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欣賞圖片。注意關鍵詞語(一望無邊、高粱、棉花、“有的……,有的……,”)
三、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1.初讀課文。通過學生觀察圖片的形式,讓學生開始讀課文,同時將課文的生字標注出來,在閱讀中增加對生字的熟識度。主要讓學生初步感受課文內容,識記生字。
2.識字寫作。本環節重點是教學生生字,學生在自學生字的基礎上,重點讓學生學習,課件出示生字,讓學生學習組詞。如“郊”和“涼”換偏旁記憶,“綿羊”的“綿”和“棉花”的“棉”,引導學生從字義上區分;在學生識字的基礎上規范寫字,教師先示范如何寫,學生觀察、臨寫,讓學生端正坐姿,注意筆順,寫正確,寫好字。
3.在讀課文,分清段落,感知課文。再次閱讀課文,教師讓學生自己標出段落,并且分組開展有情感的朗讀,小組自查,教師監督,培養學生自學習慣。同時分段分析課文時,再次識記生字,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的內容。
第二課時
一、復習生字,朗讀課文
1.復習生字。在第二課時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先通過課件卡片復習上節課學習過的生字、詞語,讓學生感悟、感知課文。
2.深情朗讀。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描述秋景的優美散文,通過閱讀、朗讀散文,不僅能體會文中詞句的優美,更能帶領學生走進秋游的美景,欣賞秋天的天空、白云、草地等。教師先示范性朗讀,然后讓學生接龍朗讀(誰出現錯誤,卡頓換下一個,一位學生最多讀一段),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緊張起來,又能培養學生朗讀能力,提升學生閱讀感、節奏感。
二、激發想象,指導品讀
小學階段的學生是最充滿想象力的,通過教師語言的創設更加能激發學生思維和想象力。
1.通過一定情景,能讓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中,仿佛自身回到了課文的畫卷:一望無際的藍藍的天空,幾朵白云悠然自得地飄呀,飄呀,一陣清風吹來這些白云就像一個個魔術師一樣,不時地變換著自己的模樣,多有趣呀!我通過對媒體展會畫卷,加上我的語言引導,學生更加想深刻地了解課文的內容,學習課文的內容,教師開始重點分析段落,如第二段白云中的,“有時……有時……有時……”,讓學生朗讀的同時,練習仿寫句子。第三段中,通過課件圖片回憶農田中的情景,農田美在哪里?和學生一起認識農作物,感悟豐收的美。
如,同學們,這么美的景象,我們能不能具體地說一下呢?
棉花熟了,想穿上了一件潔白的霓裳,白得晃人眼睛!
稻子熟了……
2.指導品讀,感悟秋游。在逐段分析文章以后,教師指導學生品讀課文的精美句子,體會秋游的樂趣。同學們,文中的學生在草地上干什么了,我們秋游的時候有哪些體驗呢?“他們在草地上打滾兒,逮螞蚱,追逐嬉戲,個個笑得嘴都合不攏了。”讓學生在品讀中體會文章深意,通過景色學習抒發自己的感情。
三、拖延延伸,課后練習
1.生活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延伸,通過學習,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大自然、熱愛大自然才是教學的真正出發點,才能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同學們,我們學習的這篇美文,可以讓父母帶我們去體驗一下郊游的樂趣,去好好帶著我們所學所感,體驗這種美的體驗,并可以寫下來,說出來和我們大家分享。
2.作業布置。(1)生字描紅,聽寫。(2)詞組練習。如有時……有時……(3)朗讀課文,熟讀課文。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