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杭鋒
摘 要:數學來源于生活,是學生與生活之間的一種橋梁。我們在選擇數學素材時,要盡可能地從學生的生活中找到切合學生生活實際的題材。讓學生感受生活中有數學,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感受生活與數學之間緊密關系。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在不知不覺的活動中轉移到數學知識探索中,深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體會生活的樂趣,理解數學的價值,拉近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距離,有效地促進學生發現、探索、思考和解決數學問題。
關鍵詞:數學與生活;兒童;應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效的學習離不開學習的興趣。對于小學兒童來說,動畫、游戲、卡片等是他們的樂趣,在教學時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兒童生活中的情境,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知識,通過平時的訓練,形成初步的探索知識、解決問題的簡單模式。同時引導學生可以根據問題簡單條件,提出有意義的、有彈性的數學問題,形成簡易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系統模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深入地挖掘素材,讓數學與生活真正地相識、相知。
一、導課的問題情境來源于生活,讓導課與生活成為朋友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學兒童更傾向于對動畫、圖片、游戲等簡單活動感興趣,對抽象的生活情境可能不易理解。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干燥無味、神秘難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因此,數學教學要盡可能做到用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景與物,人與事為情景,以生活為載體,創設有效的、有彈性的問題情境,把抽象的數學知識還原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體驗中理解數學,讓學生自己從中發現數學問題,學生將會提高學習興趣,消除枯燥感,使思維與活動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
在執教“圓的認識”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分別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師問:“袋子里還有一個圖形,知道是什么圖形嗎?”生答:“圓形。”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對圓已經有個初步的了解,接著問:“生活中,你們在哪兒見過圓形?”學生的思維已開始活躍起來,尋找并回憶生活中的圓形的物體,有個學生說到了車輪是圓形的。師追問:“你知道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嗎?”大部分學生的思維再次活躍起來,有的學生已經開始猜測了,急切想知道問題的答案。師切入:“不知道這個問題,沒關系,通過今天的認識,我相信你們就會知道答案了。”帶著急切尋找答案的心情,學生走進了圓的世界。這樣的設計一是為了讓學生知道數學的知識來自生活,二是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同時讓學生初步形成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新知的探究,就地取材,讓孩子樂于探究,數學與生活再度相逢
數學的學習是學生通過已有的知識結合生活常識與新知識碰撞的過程,有時學生難以吸收新的概念和方法,這時教師要對新知識進行有效改造。當問題與小學生生活中的現實情景有關時,就可以提供與課題相聯系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觀察、思考,創設切合學生心理水平的最近發展區,使新舊知識之間相互碰撞,從而達到新的平衡。創設問題情境,要找準現實生活與學生最近發展區為切入點,使學生“有米可炊”。
執教“較復雜的分數應用題”時,把例題改成:“五(5)班有45名學生,其中參加足球興趣小組占,班里還有多少名學生沒有參加?”運動會的報名工作剛剛結束,學生對自己班級中的事情也非常地了解,這樣的一個數學問題,學生感到很熟悉,也很樂于把自己知道的告訴給其他的老師和同學,不知不覺中學生完成了新知的探究,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數學,在生活中去應用數學。
三、知識的應用,讓數學與生活三次相處達到相知
我們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例題和我們的生活是沖突的。這樣的情況教師就要有針對性的,對現有題材進行加工,結合兒童的生活實際找到兒童的最近發展區,把教材中習題轉變成生活中有彈性、有意義的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較復雜的分數應用題”的教學中,我從學生生活實際抽取出了這樣兩道具有開放性的數學問題:(1)為了美化環境,學校在教學樓走廊上布置了120幅書畫作品,其中是硬筆畫,是水彩畫,其余是版畫。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并解答出來嗎?(2)據值周組成員李老師調查上星期我校亂扔、亂丟雜物人次共200次,其中低年級占,中年級占,由此,你能想到些什么數學問題,請把想到的問題告訴老師和同學。校園環境布置和常規訓練,學生和老師都參與,大家都很熟悉,這樣鮮活的學習內容就在學生的身邊,剛剛學到的知識,馬上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多有成就感,哪個孩子不樂意,學生的積極性再次被調動起來,課上再次出現了高潮。
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在探索實踐中解決數學問題,這是現代數學教育的一個基本思想。因此,課堂教學要力求克服大量無效練習,要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把知識的產生、形成和應用的教學放在重要地位,要多留給學生一點操作、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時間和機會,逐步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數學中感受生活”,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誗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