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德林
摘 要: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培養小學生的行為習慣。而對于農村小學的學生來說,行為習慣的培養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二、從小事做起,培養學生良好生活習慣。三、以身作則,用良好的行為感化學生。四、利用父母是學生最好的學習榜樣來感染學生。五、利用社會的正能量來感染學生。
關鍵詞:農村學生;行為習慣;正能量
在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認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學生終身享用不盡的財富,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同時,更應注重培養小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形成良好班風的基礎,是建設良好班級的保證。如何培養農村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呢?下面就談談自己二十多年來擔任班主任的一些點滴:
一、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生的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關鍵在于明確要求和規范訓練。學生生活在班級中,各種行為習慣都需要班主任的教育、督促引導,同時也需要同學間的相互影響、提醒。因此,作為班主任,在開學初就制定了班級行為規范,并征求了全班同學的意見,利用班會課在全班通過,在老師的指導、督促下嚴格按要求實施,有以下幾點要求:(1)要求學生養成課前必須認真預習和課后復習的習慣;(2)要求學生養成書寫工整,坐姿端正的習慣;(3)要求學生上課認真聽講不做小動作的習慣;(4)要求課堂善于動腦,不盲目聽信其他同學的壞話;(5)要求學生學習自覺,作業按時完成,做事不拖拉;(6)要求學生要善于使用工具書,勤于查資料和朗讀背誦好的文章,養成熱愛課外閱讀的習慣;(7)要求學生學習要探究問題、大膽質疑的習慣等等。
二、從小事做起,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
好習慣受益終生,在日常生活中習慣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生活質量的高低,也是判斷一個人品質優劣的標準。教師要把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作為教育的著力點來抓。大量事實證明,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人,良好的行為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成為一種自然的反應。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有些學生說粗話、臟話;隨手亂扔垃圾或自己的東西經常丟三落四;和同學說話不注意方式方法,一點小事就經常與同學發生糾紛,甚至大打出手等現象。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及時強調、反復強調,開展各種有益學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活動。如: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做事認真、仔細,說話有禮貌,不隨隨便便的好習慣;堅持要求學生做到“今天我真棒”小結活動,要求學生堅持做到,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做好事,幫助他人的好習慣,例如每天要求學生來學校之前檢查學習用品是否帶齊等的行為習慣。同時,每天要求學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讓學生在快樂中勞動,在勞動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以身作則,用良好的行為感化學生
教師及家長是學生的一面鏡子,“良好的示范是最好的學習榜樣。”學生的行為都是從他們身上模仿開始的。一個具有良好習慣的教師及家長才能帶出一批具有良好習慣的學生,想培養什么樣的學生就要做什么樣的老師及家長。比如,培養學生愛勞動,教師首先在勞動課時,自己帶頭動手擦窗戶,掃地等;培養學生熱愛寫字,教師在課堂上多引導學生寫字方法,同時在寫板書時書寫工整,把書好的學生作業供給大家分享;培養學生喜歡閱讀,教師發揮示范作用,用良好的閱讀行為營造一種讀書的氛圍。學生經常看到教師專心致志、興趣盎然地讀書,學生自然會被教師的行為所感染,學生也自然會愛上讀書;培養學生關心他人,教師平時在學校多關心學生或者多關心同事,只有這樣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利用父母是學生最好的學習榜樣來感染學生
父母的言行和舉動,往往在孩子的生活、學習中起著率先模范的作用,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老先生,一生兢兢業業,事業頗有建樹,在美術界享有崇高的聲譽。他的愛女齊女士,因出自名門之后,自幼受父親熏陶,小小年紀就喜歡上了潑墨作畫。并經父親的悉心指導,成年后她畫技漸高且自成風格,不但傳承了父親的衣缽,如今她還被聘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一代偉人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留學蘇聯歸國后受毛澤東“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偉大思想的感召,積極投身社會大生產運動,絲毫不擺架子。為保家衛國,毛岸英毅然奔赴抗美援朝前線。如今現在父母要孩子舉止文明,自己就不可言行粗暴;要孩子做一位誠實守信的人,自己首先不說假話;要孩子穿著整潔,自己首先穿衣整潔;要孩子勤于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自己就不可打牌搓麻將等。只有在父母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下,孩子才能自覺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五、利用社會的正能量來感染學生
俗話說:十人教學好不如一人教學壞。這時我們就充分利用好的社會正能量來感染淳樸誠實的農村學生,讓他們多做力所能及的好人好事,多幫助他人。例如:社會上的愛心人士到我們學校為困難學生捐資助學,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向他們捐出自己的壓歲錢,幫助那些有困難的學生或家庭;在教學中學習有關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文章時,我們也引導學生熱愛自己的家園,為自己的家園獻一份力,如:打掃街道等。同時,要求學生提高自我約束的能力,不沉迷于網絡游戲、不抽煙不喝酒、不聚眾賭博,不看色情、盜竊、搶劫、兇殺、恐怖的錄像和書刊等。
總而言之,農村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經過學生的長期努力,更需要家長、老師、社會的不斷教育、感染及督促引導,才能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