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珍妹
摘要 《語文課程標準》對朗讀教學非常重視。四個學段的閱讀部分都率先強調 :“能用普通話正 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教學建議部分也提出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 朗讀和默讀。” 可見, 朗讀被認為是貫串于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語文教學方法。由此看出, 《語文課程標準》認為朗讀不僅僅是一種技能的訓練活動, 更是一種主體的生命活動。
關鍵詞:朗讀;閱讀;早操;體魄.
我們應如何通過朗讀教學使學生真正入情入境,獲得對文本深層次的感悟體驗呢?二十幾年的語文教學經驗,讓我對朗讀教學的有效性有了更好的理解與感悟。我將從以下四點談談我對此的粗淺看法。
一、抓住關鍵,自主品讀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教科書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的關鍵詞,通過朗讀、體會和感悟,領悟作者的寫作目的。
《山中訪友》教學片段
師:下面,讓我們跟著作者,一起去拜訪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請大家一起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一進山,一眼就看到這座古橋(課件:課文插圖古橋),老朋友相見,作者是怎樣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對他訴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在書上畫一畫。
生:作者非常敬重他,說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師:有道理。誰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
生:“德高望重”就是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師:那你們是從哪兒體會到他的“德高望重”?
生:他把很多人馬渡過對岸,給大家帶來方便。
生:從“弓著腰,俯身凝望著那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可以看出他的默默無聞,任勞任怨。
生:我還有補充,他在這澗水上已經站了幾百年了,說明他為大家服務的時間很長很長,從這兒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
師:說得好。隨著時間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舊,默默地站在這澗水上,為大家服務。難怪作者一見到他,就由衷地贊美他,對他說──(引讀:啊,老橋,你如……)
這就是作者拜訪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橋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橋當做人來寫,把自己對老橋的深厚感情,生動地傳達給了我們。我們在讀課文時,抓住關鍵詞句用心地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二、聯系實際,讀出真情
語文素養是指能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前景的綜合素養。要培養這種以促進人的發展為宗旨的綜合素養,必須將教育與生活緊密相連。《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片段
師:是什么使父親苦苦挖掘?
生(齊):一個諾言!
師生(齊):“你在哪里,我會永遠和你在一起。”
師:你會怎樣贊嘆這位父親?
生:你是一個勇敢的人!
生:你是一個堅強的人!
生:你是一座高山!你是一座世界上最偉大的山峰!??
(教師出示詩歌《父愛》,配樂朗誦:總有一個人將我們支撐 /總有一種愛叫我們心痛??)
師:父愛是高山,它崇高威嚴;父愛是大河長流水,永遠生生不息。父愛深沉、凝重……。教師引導學生夸贊父愛, 不僅使學生心中沉淀的對父愛的認識得以升華, 而且使學生的情感也 再次得以升華:父愛如山,我們熱愛父親。這樣,使得原本割裂開來的文本、學生、教師三者的情感 再次生生不息的親切交流與交融。 加上配以深情的音樂和深情的講述, 教學環節掀起了高潮, 令人回 味無窮,心緒久久不能平靜。
三、注重比較,讀中感悟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聯系比較,以遷移知識,拓寬知識面,感受生活的多樣化與差異性;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以體會文章意境,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誦讀品味,體會語言之美、意境之美,領悟文本內涵,進而提高審美情趣與語文素養。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片段,書就像一個好朋友,讀一本好書,就好像和自己的知己對話一樣。老師讓學生將作者對書的看法與自己的實際體驗結合起來,通過“朋友”“家”,讓學生暢談感受,喚醒學生心靈上的共鳴, ,同時教師適時引導他們講想法轉化為行動,號召他們加入讀書的行列。
四、 還原情境,以讀促演
表演讀,就是通過再造想象、創造想象,把頭腦中平時所積累的表象挑出來重新組合成文章中所描寫的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如見其人,感到人物的音容笑貌、性格特點。把鮮活的文字轉化成直觀的想象與表演,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加深體驗。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進行朗讀教學不是只讓學生讀準字音,而是要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準確地、生動地表現出作者的寫作目的,表達出作品原有的韻味,更要傳遞出讀者獨特的理解與感悟。相信,這四節朗讀“早操”定會強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