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同棟
摘要:新課程背景下,傳統的教育理念方法已經成為教學發展的瓶頸和桎梏,迫切需要將現代的教育教學思路和方法運用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情景創設法就是其中一項有效的嘗試和探索。本文主要研究情境創設法在小學數學解題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情景創設法 小學數學 解題
一、創設解題的“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們在“熟悉”中理解解題要領
科學、合理的生活素材運用,能夠讓學生置身其中,而且往往會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在數學習題的解答中,教師可以有準備有目的地借助學生們較為常見或熟悉的事物作為工具進行輔助教學,能夠讓學生們在相對比較熟悉的環境中形成認知和認同。比如,在學習周長與面積習題中,筆者首先拿出一張A4的白紙,讓學生們觀察,告訴學生們長方形的周長也就是繞長方形一周的總長度,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走過長方形的四個邊,因此這張紙的周長就應當是四個邊的總長之和,由于長方形的相對的兩個邊長度是完全一樣的,因此只需將不相對的兩個邊的長度加起來再擴大一倍也就是長方形的周長。然后筆者將這張紙折一下構成一個正方形將多余的部分剪掉,學生們就能夠觀察到正方形是一種構成形式極其特殊的長方形,每一個邊的長度都是一模一樣的,所以計算的算式就可以是測量一個邊的長度然后再擴大四倍。在此基礎上,筆者鼓勵學生跟你們拿出尺子測量班級內的課桌的長和寬來教學生們計算課桌周長面積,通過生活身邊的東西,讓學生們更加準確的理解周長是什么、面積應當怎樣計算。同學們興趣很高,回到家中自覺測量計算家中餐桌、電視柜、門窗、手機甚至廚房墻磚的周長與面積,對兩者理解更加深入,算法掌握的更加準確。在分數及分數的加減法一章節的教學中,筆者拿出了一個1元的硬幣和10個1角的硬幣,然后問學生們二者是否相等,然后告訴學生們分數實質上就是將1元的硬幣分為10個1角的硬幣,然后提問學生們1個1角的硬幣在10個1角的硬幣中占多少,通過學生們的回答“10個當中的1個”筆者就可以順勢引導學生們這個10就是分母,而1則是分子,這就是分數,然后從10個當中分別拿出2個、3個、5個、10個,學生就能夠依次寫出對應的分數。由于白紙和硬幣都十分常見,學生們在學習中也會用到,所以感覺非常熟悉,在學習過程中的“畏難”意識就會被不斷沖淡,滿腔熱情地投入到教師營造的學習環境中去,自然而然地就會學得好學得牢。
二、創設解題的“真實化”情境,讓學生們在“觀察”中領會解題思路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真實化的解題情景是實踐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創設情景的核心在于更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開展深入的思考。比如,在重點和難點的教學上,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將規定的教學內容轉化為課堂上的活動,讓學生們更清晰直觀地感受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比如,圍繞加法的運算,筆者在組織全班同學參加夏令營活動中,中午休息時,我讓同學分實物,要求不能有任何同學分得比別人多,也不能有任何同學分得比別人少,通過分實物,我告訴了大家“平均分”的含義,那就是一定數量的東西分到一定數量的群體中要一樣多。
三、創設解題的“直觀化”情境,讓學生們在“思考”中體驗解題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展播和展示成為教師普遍采用的方法,這一形式更夠讓學生們看得更直接更具吸引力,也能夠讓學生們學習起來更加直觀清晰。在梯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關題目求解中,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解題的方法,筆者運用幻燈片先將平行四邊形制作出來,然后將其分割成三個部分,即一個長方形和兩個三角形,再運用多媒體技術,將其中的一個三角形以動畫“遷移”的方式與另一個三角形拼成一起,學生們就會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可以轉化為計算兩個長方形的面積然后再將結果加到一起就可以得到了,并且運用同樣的方式實現了對梯形面積的求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這樣的教學策略學生們就會非常直觀地理解和感受,同時,對圖形結合和拆分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對知識的掌握也更為牢固。
四、結束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創設解題的“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們在“熟悉”中理解解題要領;創設解題的“真實化”情境,讓學生們在“觀察”中領會解題思路;創設解題的“直觀化”情境,讓學生們在“思考”中體驗解題方法。
參考文獻:
[1]張菊仙.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探微[J].新課程(小學),2016(01)
[2]胡華東 覃小平.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