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貴欣
摘要:本文從初中生地理語言表達能力的現狀出發,分析其存在不足的方面和產生的原因,并在課堂教學上培養學生地理語言表達意識和能力方面提出幾點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地理;語言表達;問題與對策
一、提高初中學生的地理表達能力,是地理教育發展的需要
廣東高考地理參加全國卷已經兩年了,2016年平均分約44.2,2017年地理平均分約38.4,均低于全國均分。大部分高三地理老師說:丟分主要在主觀題,廣東考生在答題的文字語言表達能力上明顯偏弱,失分較多。有些學生明明知道答案,但是寫出來不夠準確、規范,沒有關鍵字等導致得分不多。在2017年廣東省初中地理教學研討會中,專家也給出指示:為了與高中知識有更好的銜接,現在的初中教學也應該注意和重視地理的語言和文字表達,在初中的教學中,要把地理表達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環節的一個重點來抓。
二、初中生地理表達能力的現狀
為了更準確地了解初中生地理表達能力和習慣的情況,我們課題組成員用一年的時間,在日常教學中注意和收集了學生在地理表達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歸納為以下幾類:
1.表述用詞不夠嚴謹,不能準確使用專業術語
初中階段的學生雖然有一定的語言表達基礎,但有些專業的地理術語掌握得還不熟練,影響了學生表達的準確度。例如在描述“世界年均氣溫分布規律”時,學生經常說的是“由南向北,氣溫逐漸遞減”。如果是在北半球,這樣描述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是南半球那就是錯誤的了,這樣就是表達不夠嚴謹。正確的說法是將氣溫的變化與緯度高低緊密聯系起來描述成“世界年均氣溫大致由低緯向高緯遞減”。又如,有些同學在描述某些事物的方位關系時,習慣性的用前后左右這些方位的詞語,沒有正確使用東南西北等專業的詞語。
2.邏輯性不強、思維混亂
回答問題要理清思路、條理清晰:先說什么,后說什么?或者先說主要的,后說次要的?又或者按空間順序還是時間順序?例如我國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點?有學生回答:位于北溫帶,亞洲東部,東、北半球,海陸兼備。學生回答并沒有錯,但如果他能按照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半球位置的順序回答,那條理就很清楚了。
3.概念模糊不清
書本上有些詞語概念容易混淆,學生對這些基本概念沒有很好地對比和分析,理解不到位,容易造成模糊的概念。例如有些學生在描述我國地形的時候會說“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這是地勢的特點,明顯的“地形”、“地勢”概念混淆。還有些同學會把“天氣”、和“氣候”混淆。說明我們同學會概念的描述掌握的還不夠準確。
三、學生地理表達方式不足與缺陷的原因分析
初中學生地理語言表達存在諸多不足和缺陷,究其原因,本人認為可以從這幾方面分析:
1.教學大綱對初中生地理的表達能力沒有太多的要求
首先根據新課標地理教學大綱的要求,初中的地理知識目標以“了解”、“知道”、“體會”、“初步掌握某基本辦法”和“初步形成某觀點”為主。其次,初中地理知識的考察形式比較單一,以單選題和填空題居多,簡答題極少甚至沒有,學生只會簡單的填詞式的表達方式。再次,書面表達的缺失本來可以借助口頭語言表達來彌補,但是很多課堂老師沒有給學生太多的表達機會,大部分老師還是一言堂,沒有重視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2.受老師的表達習慣和要求影響
初一開設地理這門新課,學生初接觸地理。這時候容易受所任教的老師潛移墨化的影響,模仿老師。如果教師自己語言表達能力也不規范,表達不夠準確、不夠完整,將影響學生表達能力的發展。所以教師要先重視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規范自身的教學語言。
3.與學生本身的表達基礎有關
經過小學幾年的學習,中學生的表達能力雖然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仍然比較薄弱,仍需繼續鍛煉和提升。而每個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不一樣,出現了較大的差距。這顯然與其平時的閱讀量,使用語言的習慣有關。地理作為初中的一門新課,在教學中要多給學生表達的機會,加強地理語言表達能力的鍛煉。
四、制定提高初中學生地理表達能力的對策
1.教師注意規范自己的地理語言
作為教師,應做到言傳身教,所以想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必須重視和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首先地理教師要有規范課堂口語和文字表達意識,教學語言應當嚴謹、簡潔、流暢、生動。闡述地理定義、概念或地理事實現象時要準確無誤,不能用想當然的語言傳遞錯誤的信息,誤導學生。能把問題簡單化、具體化,有精煉簡潔的表達意識,盡量避免出現一些口頭禪。準確、流暢、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建立融洽的課堂氛圍,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師生交流、提高課堂效率。作為教師,課堂口語表達是我們重要的工作技能,因此,每位老師都必須積極鍛煉,使自己的語言水平不斷提高。
2.課堂上創設更多的鍛煉機會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氣息”是葉瀾教授“新教育基礎”改革的核心部分,是現階段素質教育下課堂改革的方向。
如何在課堂上多給學生表達的機會呢?首先,你的課堂必須吸引學生,這就需要老師想方設法多創設教學情境和學生活動,用“興趣”激發學生“說”的欲望。例如在講《青藏地區》前,你可以展示自己去各地旅游拍的照片,然后問學生“哪張是在青藏高原上拍的呢?”課堂上展現高原上的各種奇聞趣事,讓學生討論其背后的原因。這么有趣的問題,相信學生們都會搶著回答。其次,要讓學生“敢說”。許多同學不敢說是怕說錯、怕被人笑,丟了面子等。所以老師要制造一個寬松包容的氛圍,不斷地鼓勵敢于說話的同學,放大他們的亮點,支持他們的勇氣,只要敢于表達,都能贏得掌聲。最后是培養學生“會說”,就是引導學生學習說話的基本技巧以及地理專業的一些專業術語。例如:基本技巧包括有表達時盡量大聲清楚,語速均勻,能保證老師和同學清楚聽到;專業術語包括地理方向用“東南西北”表示,山脈河流用“走向”表示等。學生在課堂上經常表達,能使他們自然地分享、交流和發表自己的看法,增強自信心,從想說到敢說再到會說。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也促進了綜合素質的發展。
3.教師對學生的表達及時做出反饋
教師在日常評價學生的口頭表達時要做到細心、留心,提高標準,引導學生表述做到既能簡單明了,又能使用地理語言。例如在學生描述“赤道氣溫較熱,兩極氣溫較冷”時,一定要及時指出氣溫是用高低來表述
總之,提高學生的地理語言表達能力不是短時間可以完成的事,需要我們地理老師在教學中長期的關注和培養。
參考文章:
【1】方連更.《試析生物教學中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教學月刊.中學版,https://wenku.baidu.com/view/7485a926482fb4daa58d4be1.htm,l2007年2月,
【2】黃驚鴻.西南師大地理系.《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7年第五期
【3】https://wenku.baidu.com/view/30e2f68458fafab068dc02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