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蓉蓉
摘要:英國學者麥克菲爾曾說過:"個體體驗是一個中介,通過這個中介,道德才能被體察和領悟"。靠著積極的身心體驗,能有效激發學生的道德行為動機,學生參與一系列的行為實踐,更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基礎。因此,在德育教育中,要激發學生參與意識,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道德生活,親身去感受、體驗、思考和實踐,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發展 ,形成良好的品德。
關鍵詞:體驗式德育;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9129(2018)15-0280-01
Abstract:the British scholar McPhail once said: "individual experience is an intermediary, through which morality can be observed and understood". Relying on the positive physical and mental experience, students can effectively stimulate the moral motivation of behavior,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a series of behavioral practices, but also for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lay a good foundation. Therefore, in moral education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imulat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participat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moral life, feel, experience, think and practice in person, so that students can feel in the experience, develop in the perception, and form good moral character.
Keywords: experiential moral education;Practice research
沈陽市沈河區方凌小學有18個教學班, 636名學生,學校大力弘揚仁愛文化,"以仁愛之心 育有志之才"為辦學理念。有著"敬業樸誠,良知育人"的師風,"知書達理 知行合一"的校風,"因材施教 鍥而不舍"的教風,"學而不厭 一絲不茍"的學風。在德育工作中,確立了"成為最好的自己"的理念,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秉承"勤學善問 明德致遠"的校訓,以"經典誦讀"為載體,以養成教育為途徑,形成了"讀書啟智、踐行明理"的體驗式德育特色。
1 經典導向 閱讀體驗
一直以來,擺在我們面前一個實際的問題是:網絡文化、快餐文化對校園文化的沖擊,學生缺少精神寄托,要解決這些深層次的問題,著眼于把學生打造成有品味、有素質、有特色、可持續發展的群體,為孩子們補上傳統文化這一課勢在必行。
每日清晨,當你漫步于方凌小學的校園,聆聽到的是一陣陣朗朗的誦讀聲: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這正是學生在晨讀時間誦讀《論語》的場面。學《三字經》,讀《弟子規》,背《朱子家訓》,賞《論語》,晨讀,午誦,暮吟,已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誦讀分享只是學習的一種手段,最重要的是踐行,學校積極探索將經典內化成為個性之美,提升為良習之風的有效途徑,用經典礪煉品性,規范行為,成為了孩子們的學習生活的指路標。
快樂勞動:每天清晨,讓孩子拿起掃把,到各自的清掃區域做值日,擦玻璃,教室里,墻壁上干凈整潔。正是踐行《朱子家訓》所云:黎明即起,灑掃庭院,要內外整潔。 日行一禮:孩子們踏進校園,都給值日領導,老師道一聲好;上放學,與父母道"早安,晚安",日行一禮,讓孩子們都謹記"不學禮,無以立"。規范訓練。
博之以文、約之以禮、規范行為,踐行經典。讓學生在充滿人文氣息的環境中,陶冶情操,升華人格。
2 童趣引路 情境體驗
教育部頒布了新版的《中小學生守則》,學校讓每名學生對新版守則入腦入心。主題升旗儀式,全面解讀新版守則并啟動學習《新守則》系列活動;制作《新守則》手抄報比賽;LED屏幕播放新版守則動畫片,吸引學生理解守則具體內容;依托課間特色活動,播放新版《中小學生守則歌》,每天這首歌曲在課間響起的時候,孩子們都是不自覺的跟唱,寓教于樂,更如同伙伴般的時時相伴,如影隨形,孩子們興趣盎然,促進學生養成自主管理的意識和習慣。
3 德智相容 課堂體驗
積極落實國家課程中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在全學科教學中挖掘各學科教材的德育因素,進行學科教學的德育滲透,將教學與德育有機地整合起來。做到"四有"即:學科教研有德育;課時計劃有德育;課后反思有德育;評課針對有德育。讓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相統一,全方位完善學生綜合性發展規劃。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
深化習養教育,通過每周一節國學課,完成《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千家詩》、《孝經》、《論語》、《大學》、《道德經》等篇章學習,奠定文化底蘊;通過解原典,習禮儀、熏雅樂、展才藝、學百工、尋家風、內自省等實踐,涵養氣質,增強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通過百草園、岐黃講堂、等系列中醫藥普及教育,樹立"不為良相但為良醫"使命擔當。
在語文學科實施"單元主題閱讀教學","主題閱讀"是塑造心靈的閱讀,一個主題就是一種情感、一個主題就是一種思想、一個主題就是一種智慧、一個主題就是兒童的一個世界……。主題閱讀的課堂上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了,語言表達有深度了,思想教育更生動了。
4 主題活動 實踐體驗
通過開展"我能行(自信.自立)"、"我篤行(勤學.實踐)"、"我遠行(勵志.責任)"的活動課程,以體驗活動點亮學生的生命節點,讓學生們成為最好的自己。
"入學禮":讓學生明白自己成為小學生,了解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入隊禮" 讓孩子懂得少先隊的相關知識,擁有屬于自己的光榮與夢想,建立學生的自信,自立,我能行!
"四季夢":分別為春之藝術夢,夏之科技夢,秋之閱讀夢,冬之體育夢,貫穿了一年的始終。在春天,音樂會與繪畫展雙飛,讓藝術氛圍滿校園;在夏天,紙飛機,四驅車,七巧板獨領風騷,讓科技引領孩子們創新;在秋天,讀書節讓富有詩意的閱讀與每個學生相伴;在冬天,長跑與跳繩兩翼齊張,讓運動成為健身的主旋律。學生勤學,實踐,我篤行。
"畢業禮":六年級畢業典禮,讓學生收拾童年的行囊,在六年的生活烙印中走出懵懂,做好準備跨入初中學段,在新的天地里創造屬于自己的新輝煌,使學生明白肩負的責任,勵志,我遠行!
體驗式德育,將理想照進了孩子們的現實,讓成長"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