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 孟榮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具有時代的緊迫感和強烈的憂患意識,高校輔導員要積極應對網絡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戰,探索“互聯網+”對高校學生成長發展的影響,搭建與“互聯網+”相適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臺。
關鍵詞:“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 9129(2018)12 - 0235 - 01
“互聯網+”時代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思維方式、心理發展、社會適應、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行、行為準則等都深受“互聯網+”的影響。“互聯網+”猶如一柄雙刃劍,對大學生的成長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形成了巨大沖擊。高校輔導員面對“互聯網+”對大學生的沖擊,應該積極思考“互聯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并努力探索適應“互聯網+”時代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本文在分析“互聯網+”給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正負兩方面影響的基礎上,闡述了“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途徑。
1 “互聯網+”給大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
“互聯網+”建立了一個與現實社會更加多元化的社會,在“互聯網+”虛擬的世界里,人們之間互相不認識,這就把現實中一些倫理道德關系摒棄,瘋狂的尋求自身的自由,失去責任意識與觀念。這就使得有一些心術不正的人利用“互聯網+”虛擬環境進行黑色信息的傳播,給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造成一定的影響。其次,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學生對更多的選擇無從下手,表示迷茫和素手無測。
2 “互聯網+”對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的積極影響
2.1 “互聯網+”發展的本身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拓展了廣闊的陣地。大學生是網絡化、信息化、科技化接收最快的也是最廣的一個群體,“互聯網+”時時處處、方方面面影響著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正成為主流,它不僅一枝獨秀,而且還整合了各大媒體的資源,構筑了一個無國界、跨時空的龐大的信息儲存與傳播王國,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拓展了一片嶄新而廣闊的天地。在互聯網上要利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平臺和軟件,形成“點對點”、“面對面”、“多對多”的合作交流模式。
2.2 “互聯網+”的快捷性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時效性。伴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慕課、翻轉課堂等新教育模式開始誕生,也開啟了課程變革的新時代。在“互聯網+”理念的推動下.則使得基于云的教育服務、云端一體的技術設施,為創新教學提供了各種服務。這就促使學生的更多信息、行為、言論等可以第一時間快速的的到反饋;另一方面,對于高校輔導員思政政治工作的開展、可以進行線上的溝通交流,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受時間、地點、環境的影響。
2.3 “互聯網+”的開放性擴大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面。通過“互聯網+”上的聊天室、留言板、視頻語音、游戲互動等方式來交流思想,解決思想認識問題,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思想意識,還可以使更多的學生接受教育,最大范圍的幫助有類似思想問題的學生,同時還可以避免公開學生的隱私,保護學生的隱私權。也向學生提供有關宣傳資料,引導學生輿論導向,掌握學生思想動態,防止不明真相的學生對某些突發事件的認識片面、思想動亂,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針對性和具體性。
3 進行積極創新,開展“互聯網+”思想教育
3.1 提高大學生的“互聯網+”素養,合理應用“互聯網+”平臺。我們應該積極地運用“互聯網+”博客等這些交流途徑,充分地占領“互聯網+”教育這個新陣營,在我們的大學生身上,有個別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模糊、信仰迷茫、價值取向存在扭曲、社會責任感缺乏、誠信意識缺乏、艱苦奮斗的優良精神淡化等,面對這一系列大學生的問題,作為高校,應該積極地搶占“互聯網+”新陣營,充分地利用“互聯網+”,對有問題的學生給予思想上的疏導和引導。充分利用“互聯網+”在聲色光上的強大優勢,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給予教育。
3.2 增強思想教育工作的豐富性和時效性、先進性。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就是積極地整合資源。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地將學校官網、微信、微博以及易班等一些媒體資源,合理地整合起來,形成合力,有利于開展“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教育效果。
3.3 創新宣傳模式增強時代感和多樣性。高校輔導員要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新時代主流思想融人到“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中,構建學校、教師、家庭的思想政治聯動紐帶,建立螺旋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反饋機制。“互聯網+”教育的多樣性可以開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補充,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并進的形式。
總之,在“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教育已經成為高校輔導員工作標準之一。在高校的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積極占領“互聯網+”教育,其根源在于“互聯網+”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和機遇。為此,為了開展“互聯網+”思想教育,我們應該積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運用“互聯網+”多平臺等這些交流途徑,充分地占領“互聯網+”教育這個新陣營;構建一種全方位育人模式;積極組建一支高素質的德育工作的隊伍,從而更好地確保“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開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謝剛.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徑和方法[J].科技創業月刊,2014,12:109 - 111.
[2]閻思明.淺談網絡時代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的創新策略[J].經營管理者,2014,34:304.